后稷比文王长二十二代,从后稷算起到文王是第二十三代,故文王是后稷第二十三代孙。
黄帝比文王长二十六代,从黄帝算起到文王是第二十七代,故文王是黄帝第二十七代孙。
文王比汪侯长十五代,从文王算起到汪侯是第十六代,故汪侯是文王第十六代孙。
黄帝比汪侯长四十一代,从黄帝算起到汪侯是第四十二代,故汪侯是黄帝第四十二代
裔孙。
凡连续代数相加时,一个人不能两头算。
比如说:从你祖父到你父亲是两代人,从你父亲到你也是二代人,那从你祖父到你应
该是三代人,而不能说是四代人。 汪姓远祖——从黄帝到周公
中华民族都把炎黄二帝作为自己的人文共祖。汪姓中国人,包括两岸同胞、海外侨胞,都视鲁成公次子姬满(一名汪)为开姓始祖。而姬满出自——黄帝——后稷——周文王——周公旦——伯禽——鲁成公世系。翻开尘封的谱牒,循着历史的轨迹,我们要探寻的将是一条多么令人荡气回肠的时光隧道啊!
厚重的黄土高原,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孕育了华夏集团。汪姓远祖黄帝即是华夏集团中最重要的一支。
黄帝即轩辕氏,发祥于泾河流域的姬水,故以姬姓。据古书记载,黄帝四出征讨,迁徙无常,东至大海,西到空桐,北逐荤粥,南达长江。他生于寿丘(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居于轩辕之丘(一说在天水市,一说在陕西渭南),长于姬水(大致在今陕西北部地区),与炎帝战于阪泉(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市解池附近),与蚩尤战于涿鹿(一说在今河北涿县,一说在今河北巨鹿),死葬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战败炎帝之后,势力大增,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并尊黄帝为“大帝”(领袖),炎、黄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民族的许多伟大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可以说,黄帝是我国远古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
传说黄帝陵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附近的桥山。今年5月19日,我随安庆市教育考察团到西安考察,特地赶到桥山祭拜了黄帝陵,不胜感慨:
帝家本居姬水西,得道空留衣冢猜。
业绩皇皇传百世,文明荡荡育千才。
交融成就中华国,衍派支分百姓胎。
万里寻途成一礼,虔心跪拜帝陵台。
炎黄二帝,同为最早的得姓者。但炎帝只传有姜姓一系,而黄帝却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儇、依等12姓。自此,随着支系派衍,华夏民族的姓氏越来越多,后起的姓氏大都源出于此。
当然,这些都带有神话传说的古道色彩,与历史的真实性自有一定距离。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有没有一个黄帝?这是汉代就有人怀疑过的问题。司马迁写《史记》时,第一卷为《五帝本纪》,首列黄帝。他从几个角度证明黄帝其人确实存在:一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都讲到黄帝。二是司马迁自己四出考察,“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都可以听到老人说到黄帝和尧、舜的遗迹。三是司马迁读《春秋》、《国语》,发现这些书发挥了《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有许多明显的旁证资料。
司马迁著《史记》,坚执天下皆同姓、同姓皆一家的思想,认为中华民族,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中国人的姓氏产生于唐、虞、夏、商、周等上古时代,而唐、虞、夏、商、周的古帝之姓皆出于黄帝。从《史记·五帝本纪》可知,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他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正妃,生下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后代都曾掌有天下,由此分出两系: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即帝喾),高辛生放勋,放勋即唐尧(帝尧),此为一支;昌意生高阳(即颛顼),高阳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臾生重华,重华就是虞舜(帝舜),此为另一支。《夏本纪》:“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殷本纪》:契是成汤的祖先,而契又是帝喾的次妃所生。《周本纪》:周王室的祖先为后稷(弃),后稷乃帝喾的元妃所生。这样,“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姓。弃为周,姓姬氏。”唐、虞、夏、商、周之古帝都出自黄帝一系。
就这样,司马迁从姓氏血统关系出发,将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都连结了起来,他们同是黄帝的后裔,本同一根,枝分派衍。
上文述及,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帝喾),高辛娶第一夫人(元妃)生弃。高辛的这位第一夫人,也即弃的生母,相传叫姜嫄。也有的史书记为姜嫄是远古氏族部落有邰氏的女儿。姜嫄生弃的经过还有一段奇特的“异与”,即是“履迹感生”而受孕。《史记·周本纪》与《诗经·大雅·生民》记为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弃;“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弃(后稷)的降生过程,实际上是华夏先民图腾感生的典型例证。据周作云先生《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研究,周人的姓(古姓)——姬,就是由始祖母姜“姬(姬去女旁)”“履大人迹”而来的。此“大人”即熊,“姬”字所从得声的“姬(去女旁)”,原像熊迹(大人之迹)之形。姬字从女从“姬(去女旁)”,即由姜嫄履熊迹感生而生弃的图腾信仰而来。所以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此一说法,见仁见智;录以备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弃是周人的开族男始祖。
弃,不但是周人的开族男始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教民种植百谷、发展农耕的伟大人物。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弃在儿童时代就有远大志向,他善于种植稷(高粱)、菽(豆子)、麦等粮食作物,被帝尧发现,破格提升为“后稷”(农官),主管农事,教民耕种,并将“邰”(今陕西武功西)这个地方封给弃。于是,人们以官相称,就称弃为“后稷”。所以“后稷”既是弃的名号,也是上古农官之称。自商朝起,曾把弃作为“稷神”,列入祀典。
周人从后稷以后的传承衍变斑斑可考。《史记·周本纪》记其世系为:后稷——不“出(穴头)”[不“出(穴头)与后稷世次相去很远]——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喻(挂耳旁)”——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
古公直父即史书所称的周太王,也即周文王的祖父。早先他作为周族的领袖,居住在“豳”(今陕西彬县东北),因受到戎、狄族的威逼,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
著称于世的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距西安市约200华里。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沂河,东侧有漆水河。广义范围的周原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三县的小部分,东西长约7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狭义的周原范围,指今岐山县岐山附近的凤雏村、贺家、董家、礼村和扶风县的齐家、庄白、云塘、召陈等相连的村庄。这一地区,不断发掘出周代墓葬和富藏铜器群。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风雏村发现了两处西周早期的宫殿建筑遗址,历史学家确信这里就是西周早期的都城区域。
——这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正是2000多年前周朝发样崛起的地方,也是现代汪姓人寻根追祖必须要考察的第一个史迹。因为,汪姓源出姬周,是不折不扣的周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鲁公伯禽——鲁成公(姬黑肱)的后裔。
自周先王后稷传至周太王古公亶父,再传至周公姬旦,再往下延续至鲁成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约有2000多年。 请各位宗亲,将汪氏宗谱的相关资料上传到各相应帖中,为以后汪氏总谱的编印提供足够的资料。谢谢大家! 汪氏总谱,需要您的关注!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2081&keyword= 支持.....
只要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就会看到成效的。。。 汪 氏 早
少典
黄帝
玄嚣
蟜极
帝喾
后稷 契 尧 挚
不屈
鞠
公刘
庆节
皇仆
差弗
毁隃
公非
高圉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亶父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563 长垅-九华-汪氏宗谱-世系之一
前脉索引──渊源探究──早前历史──重要人物──资料摘录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长于姬水改为姬姓,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三皇后朝,五
帝之首,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黄帝元年(公元前2698年)十四岁即
嗣位,始启黄帝纪年,在位100年;公元前2711──2599年。
后稷:姓姬名弃,远古农业先师,夏前重臣,后为部族首领,早周始祖;黄帝第
五代孙,元嚣、蟜极、帝喾之后,是夏朝初期首位帝王兼治水先师──姬禹的叔
祖;公元前约2420──2320年。
文王:姓姬名昌,纣命为西伯,商末哲学家,西周始祖;后稷第二十三代孙,不
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祖绀、太王、
王季等人之后,武王以天子之礼葬之;公元前约1140──1050年。
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弟,成王叔,周初政治家;佐武王、扶成王、
代政、平乱、创典制、立宗法、封诸侯,皆建殊功,为华夏文明之远祖,成王以
天子之礼葬之;公元前约1100──1010年。
鲁公:姓姬名伯禽,周公长子,公元前约1110年受周公始封为鲁国公(西周最
重要的诸侯国国王);有子二,后世公爵之位直传长子、长孙及后代长者或胞弟
世袭;公元前约1050──960年。
成公:姓姬名黑肱,鲁公第十三代孙,是(考公)炀公、(豳公)魏公、(厉
公)献公、(慎公)武公、孝公、惠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
文公、宣公之后,公元前590年袭位,在位18年;公元前约650── 573年。
汪公:姓姬名汪,系黄帝第四十二代嫡传,周文王第十六代孙,成公次子,襄公
胞弟,公元前约550年封颍川侯;生卒于公元前574─520年?史料载:姬汪诞生
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文,左水右王,合而为汪,遂以为名。 望各位宗亲继续关注添加相关资料。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