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村 夏 夜
乡 村 夏 夜八年乡村“再教育”生活,给我留下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酸甜苦辣。其中,至今仍让我久久迷恋、同时又是痛苦不堪回首的情景:乡村夏夜——
初夏,当夕阳的最后一道余辉刚从地平线上消失,瓦兰色的天边,几颗晶亮的星星便急不可待地蹦了出来。夜幕徐徐降临。
村头的古槐树下,最早坐到那里的是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条土布大裤衩,赤裸着上身,摇着芭蕉扇,忆当年风流韵事,谈天南海北见闻……
天上的星星密了,长者们四周也围满了全村的男性村民。他们有的附和着老人的谈论,并刻意去追寻话根,以慰藉长胡子人那怀旧的心境。但绝大多数都聊开自己的话题:地里的庄稼、收成,家庭琐事、儿女婚姻……这里是全村最理想、最自由的议事场所。往往,某一家、甚至全村一年中某些重大决策,就在这里形成。
在离古槐树一箭之地,有口清水塘,宽宽的塘埂是女人们的天地。一排水柳树低垂着长长的柳丝,在星光闪烁的夜色里象一道丝织屏风。女人们在这屏风内大胆地解开衣襟,坦胸露乳,尽情地享受着这夏夜的凉爽,享受着在白天只有男人们才能享受到的风的亲吻。唯有那几个熟透了的少女,不时地将手中的麦秸草扇子,轻轻地在高高凸起的胸前摇动,似遮羞,似扇风。
这里又是孩子们的天堂,席地而铺的草席上,爬满光屁股、系花肚兜的孩童。小男孩搂着妈妈脖子,问自己会不会遇到田螺姑娘;孙女依偎在奶奶的身边好奇地仰头追问:我是天上的哪一颗星星……
微风送来稻禾的淡淡清香,池塘里传来阵阵美妙的蛙鸣。伴随着母亲们轻轻的摇篮曲,大人、孩童们,在这甜蜜、缠绵的乐曲中迷醉;夏夜,在这动人的乐章中渐渐深沉……
多么令人迷恋、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夏夜!然而,到了盛夏七月,这一切便被吞噬——
太阳疲惫地滑下山坡,被炙烤了一天的大地便开始歇斯底里地向外喷射热浪。没有电,村民们根本不知电风扇为何物,家有一床完整的蚊帐则为奢侈品。收工回来,人们一边和蚊虫撕打,一边抹着不断线的汗珠将晚饭“抢”下肚。随后,男人们趁着昏暗来到水塘边,赤条条跳进去,深吸一口气,把全身没入水中,以求得片刻凉爽。一口气吐完了,伸出头来吸口气再没下去。这样反复数次,最终还是无奈地使劲擦几把身子,算是洗好澡,上岸拿起芭蕉扇去“找风”。可无论找到哪里,见不着风的踪影,蚊虫儿却嗅着汗味儿成群地围攻上来。最为不堪言状的是那些年轻的少妇,一丝不挂的幼儿越是灼热越是往妈妈怀里偎着找奶吃。被蚊虫叮咬一口,就大哭大叫并用小手抓打着妈妈的身子,好似这酷热、这蚊虫都是妈妈惹来的。孩子哭着、喊着、折腾着,母子俩浑身汗如雨下。急得年轻的妈妈拿起麦秸草扇子在孩子身上一阵乱拍,一边咬着牙齿咒骂自己的男人,也好似这一切都是男人的罪过。实在没办法,男人们就到田畈里去砍来青蒿草,在门前空场地生起火堆,压上青蒿。即刻,一团烟雾弥漫开来,蚊虫果然被熏得仓惶而逃。但不到三分钟,那刺鼻的青蒿味、灼人的热气,又使四周的人们纷纷甩着汗珠、扑打着扇子逃离开去。
往往,一个夜晚就在下水塘抹澡、“找风” 、拿青蒿熏蚊子中折腾,直到东方微白,精疲力竭的人们才在露水的清凉中,迷迷湖糊地倒在草席上……
多么叫人难以承受、痛苦煎熬的乡村夏夜!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去年仲夏,因一件非去不可的事,我回到并住宿当年插队的村庄。沧桑的古槐树依然屹立村头,水柳树长长的柳丝没有了,遒劲的主枝干仍固守在水塘埂上。但古槐树下、水柳树旁却见不着人的身影。
“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留守村庄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当年的“哥们”于是说。那他们也不到外面纳凉么?我下意识的问道。“如今家家有电视、电扇,有的还有空调,谁还到外面来喂蚊虫!”回答得轻松、潇洒。
我漫步村头,我似乎想寻找什么:古槐树下的老人,柳丝屏风里的诗情画意,怀抱幼儿的少妇、砍青蒿熏蚊虫的烟雾……一切的一切,没有了,都没有了。甚至连水塘里的蛙鸣也依希难寻。替而代之的是从村庄里飘散出来的电视机里的乐曲声,随着阵阵微风,回荡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乡村夏夜…… 好文。 我和本家一样,受“再教育”八年,此情此景,难以忘怀,看过此文,那些情节仿佛就在眼前重温。 好美的乡村夏夜啊........ 融洽的守望在乡村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幸运的,那里空气清新,有老一辈和睦的民风,最主要的是一个乡村一个大家庭的味道很浓 丹山碧水本家:能直接交流吗?!
QQ:627593227 写的好!!! 有过与楼主同样难熬的漫漫长夜
然而更难忘的是那里很多善良纯朴无私可爱的人 真实感动! 夏日“找风“的日子现在可不多见了!
德生本家扎推纳凉的情景描述让我一下子回到少年的快乐时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