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漠 简介(副部长级)
汪大漠(道闿)君简介仁甫二十二世孙汪大漠(道闿)君,1916年5月生于四川涪陵县云集区同兴乡又名汪家庙(原汪家庙属涪陵,1953年划归长寿县)。曾祖正值,祖父长江,父亲守典(徽五),母亲张通权。,其兄弟姐妹五人:大漠(道闿)、大波(道心)、道范、道引、道根。1931年全家随父迁云集乡河坝定居。
1936年在成都就学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春参加了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1937年6月在陕北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入陕北公学学习。在这里,他为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关于鲁迅精神的演讲作了笔录,并以《毛泽东论鲁迅》为题整理发表,为中国保留了毛泽东唯一的一篇对鲁迅的专论。1938年在新四军军部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华东局党校教育干事,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新四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巡视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他参加了接管整编国民党海军的五人领导小组,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人之一。此后,历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政治委员。后调北京,历任中国人民海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主任。1966年春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政治部副主任(副部长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负责人、,水上运输高级法院负责人(副部长级)等职。
1994年7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骨灰存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大漠还是一位作家,他中学时代在重庆、成都就以“瞎巴”、“白帆”等笔名于《新蜀报》、《商务日报》、《华西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各种体裁的大量文学作品,反映劳苦大众的饥苦生活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反抗精神,并积极参加《海燕》等进步文艺团体,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无论是红军年代、抗日战争年代还是解放战争年代,他都没有忘记用自己的笔从事写作。1993年整理出版了《汪大漠诗文选》一书。
大漠的一生是文武奋斗的一生,他享年79岁,为中国人民勤奋工作58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创建人之一,为海军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逝世后的追悼会上,他的海军战友们送给了他很好的挽联,上联是“一腔热血,抗日救国,纵横南北真豪杰”;下联是“满腹经纶,绣成长城,驰骋江海留忠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