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jzww 发表于 2008-1-12 16:04:51

关于筹建“中华汪氏联谊会”的倡议书

海内外汪氏族裔:
汪姓氏族,源远流长。汪氏文化博大精深。自周鲁颖川侯受姓迄今,蕃衍发达,遍及九州,历朝历代名人辈出,素有“唐封国之柱,宗赐第一村”的美誉。为“展万派一脉之渊源,统四海一家之气象”,晋淮阴侯旭、唐越国公华两次上谱表于朝廷,展示汪氏族之风采。公元1576年湘公、嘉宾二公续全国“统宗谱”,以慰先祖;公元1736年孚远、玉衡父子为启迪后人修“通宗谱”,收宗七百余支,汇家乘一百六十八帙,其工程之宏伟,其精神之可嘉。
今逢盛世,社会和谐。公元二00三至二00四年聚居在鄂、豫、皖地区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支下建、达、广、爽、俊五大支派20支堂合续了“汪氏同宗谱”,堂号为“越国堂”。二00四年秋成立了“中华汪氏越国堂联谊会”。通过联谊率先得到湖北汪氏合修宗谱组织“忠孝堂”、“味根堂”、“越国堂”等堂的支持和参与。至2006年,“中华汪氏越国堂联谊会”发展到70多支派,2007年发展到80多支派。为展“万派一脉、四海一家”之风范,特向海内外汪氏族裔倡议如下:
一、筹建“中华汪氏联谊会”。通过追本溯源。寻根问祖增强家族凝聚力,继承发扬汪氏祖宗美德,达到敦祖睦族共建和谐家族之目的。
二、设立创修<<汪氏总谱>>编纂筹备组。凡颖川侯之后裔,支系不分大小,人口不论多少,本着正本清源、求同存异原则,统干总修谱牒。
三、成立<<汪氏族史>>编写组织。研讨汪氏历史文化。撰写<<汪氏颖川史>>、<<汪氏渊源史>>、<<越国公文史>>、<<汪氏名人传记>>、<<汪氏名人录>>、<<汪氏名胜>>等。以弘扬祖德,教化后人。
四、倡导汪氏有识、有义之士,积极乐捐奉献,。广泛筹集资金、以便重修越国公墓和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汪姓人口集中地点创建汪氏会馆,为海内外宗亲提供聚所。对捐资有功者树碑立传。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愿汪氏有识之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振兴汪氏家族事业而奉献力量!
为表诚意,我会在以下地方设立了联络点。请来人、来信、来电联系。

地   点             联系人    电   话            手      机
安徽省金寨县
南溪镇中粮街    汪光福    0564~7727990
传真:0564~7726014    013856459524
汪光海(013856456134)
安徽省金寨县
梅山电沿宾馆    汪立品    0564~7053176    013195640048
金寨县江店镇    汪道生         013865433585    0564-7351548
安徽省霍山县
太坪乡财政    汪辉群    传真:0564~5751450         013956462893
安徽省六安市
裕安区西河口乡    汪华炳    0564~2996013    013084039749
河家界村
河南省固始县    汪明基    0376~4166087    013283078365
湖北省靳新县    汪德    0714~3670990
传真:0714~7332037    汪承进(013339925025)
湖北省春县
漕汉镇    汪靖臣    0713~7100807   
湖北省英山县
英山县四顾墩村    汪逢华    0713~7965136    013593696746
湖北省通山县
横石镇汪家畈村    汪焱春    传真:0715~2394642    程经富(013329986851)
江西省武宁县
船滩镇白砂村    汪会建      013576236858

ahjzww 发表于 2008-1-12 17:49:18

网上联系:E-mail   ahjzww@163.com
                     QQ:   408117772

大风 发表于 2008-1-12 20:40:36

一起努力...

祝明 发表于 2008-1-12 20:49:32

一起努力!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08-1-12 21:05:00

楼主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纲目清晰,我等敬佩之、期待之!

但请楼主注意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汪氏源自“颍川”而非“颖川”!
请看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216

丹山碧水 发表于 2008-1-12 23:22:04

本家的倡议内容好像和汪氏宗亲网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058内容基本相似,实为一个意向,我认为没有必要重复,宗亲联谊会还是以地区性开展为好,全国性的不宜随意成立,不然各地都成立“中华汪氏XXXX会”哪不就乱了。还是考虑以大局为要,在汪氏文化研究会名义下,统一择时择地,成立唯一的中华汪氏宗亲会。请本家们讨论!

汪胜忠 发表于 2008-1-13 11:12:39

赞同楼上的意见。中华汪氏联谊会,应该是属于全汪姓人的,不能在地区性的活动上随便冠名。个地区开展联谊会,应该使用地区性的名号。待到有了开展经验,我们在连接个地区的宗亲会的曾经主办者,合起来搞全国性的宗亲会。这样会比较有保障,也比较复合事务发展规律。
    举办宗亲会,目的只有一个,加强同宗情谊,沟通世系情况,正如本家们经常说的做“中华汪氏大宗谱”一样,为这个打好基础。如果各地都开展所谓的全国宗亲会,那到时该确认谁是正宗的?中华汪氏文化研究会又该怎么办?

龙吉 发表于 2008-1-13 12:57:42

赞同胜忠和丹山碧水意见,开展地方性的宗亲联谊活动可以提倡并大力支持,对另起炉灶想再成立全国性的任何组织最好不要以一县或一地区开展.要统一行动.

汪水钦 发表于 2008-1-13 20:11:14

赞同胜忠和丹山碧水意见,开展地方性的宗亲联谊活动可以提倡并大力支持。
   本人对汪氏文化刚接触,2006年底率先江西乐平建起了“中国里汪”网站,目的就是为了“同叙亲情共谋福祉敦亲睦缘造福桑梓”。
   2007年11月,陪同本族几位长者特意去了一趟安徽歙县云岚山,看到了先祖越国公汪华墓地现况,简直难以至信,我们的汪王之墓被毁坏成那个样子!徽州地区的本家已为重汪王墓祠付出了不少努力。为弘扬越国公精神,振兴汪氏文化,我认为应以汪王为主线,先以一县或一地区开展.起来,然后统一到汪氏文化研究总课题上来。

汪兴吾 发表于 2008-1-13 22:50:04

讨论一下:能否并入汪氏研究会?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筹建“中华汪氏联谊会”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