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图纪略-选自《越国汪公祠墓志续刊》
引言:非常感谢汪承兴本家给我寄来《越国汪公祠墓志续刊》。本次黄山聚会,会期安排中将于4月4号上午祭扫《汪王墓》遗址,昔日盛况早已不再,故特整理此书的《墓图纪略》一文及相关图片,供大家在祭扫《汪王墓》遗址时参考。 墓图纪略选自《越国汪公祠墓志续刊》 清汪度撰 大风编注
云岚山,处郡北七里,盖自唐时路阻溪崖言之。自宋郡守赵公希远①,取道民田而偿其值者七十家,较旧路五里而近一,名云岚山,后倚“飞布”,俯瞰“布射”②,黄峰六六,耸其西北,“扬水”百里,绕其东南,金竺、天马、黄罗、石耳、紫阳问政诸峰,无不环拱,峙列于兹。山之阳,其下为演武场,左为东山营,逾布射为古歙州治也。南逾扬水为郡城,即今郡冶。乌聊耸其中,公旧所都址也,忠烈行祠在焉。
谷口两峰回抱,中建石坊,额曰“越国汪公神道”。由神道入三百步③为寝庙,门表曰“忠烈”,明歙令彭公好古④题也。入门左为斋宫,右为整衣所,各三楹,中则阶三级,前明左司马裔孙道昆题曰“烈祖神宫”。过此左僧房,右斋宿所,俱崇楼耸峙。再入为寝庙,亦彭公所题。堂五楹,广六寻有奇,修五寻⑤。左肖明太守彭公泽像,暨令邑侯李公名尧文禄位,右则西溪裔孙徽寿配。中入为石坊表,曰“唐越国汪公墓”。阶一极,为拜台,华表峙焉。晋阶为祭台,四石人拱而立,介而兵者二,朝服秉圭者二,秉圭者骈其指,号六指将军,或曰即天瑶公(此说不经)。周为石垣计八十有奇,崇五尺,修六寻,广称之。其中巍然者为(讳空)公墓,右为墓祠,前三门坊表曰“敕建”。今增棹契额,曰“汪王墓祠”。入门为朝堂,广五寻,修半之,旁为东西房储祭器也,由堂而两庑各三楹,修三寻,广寻有半,诸话从祀主列焉。再入为庭,阶三级,为殿。殿五楹,广五寻,修称之中,奉(讳空)公神像,今增诸妃夫人神位,左右奉公四弟神位,两楹则以公九子配焉。其由祠入庙,旁通以门,从古庙制也。述其大略,用弁诸图。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孟夏月上澣清流族裔孙度谨识
注解:
①赵公希远:赵伯骕(一一二四至一一八二)字希远,宋高宗时人。
②飞布山,布射:在安徽歙县北,一名勒山,亦名主簿山,又作布射山,《寰宇记》飞布山,布射水源出焉,旧名主簿山,昔因寇乱,有歙县主簿率百姓保据此山,唐改今名。
③步: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④彭好古,号熙阳.万历丙戌(1586年)进士,知歙县,擢御史,历佥事.刚直不挠,风格类古人。
⑤寻:古代度量,八尺为寻。
可惜!图像陈旧,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汪墓祠往日的宏伟,壮观雄姿。内心由此而肃然起敬,慷慨万千!今日图在,址存,可墓、祠无存。然而,清明这天,我们就是要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断垣残壁,祭祀先祖的神灵,不由得一声叹息,失去的辉煌何日才能雄起! 浅读《墓图纪略》
云岚山,在歙县城北七里地,那是在唐代溪崖阻隔、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计算的。到宋代,郡守赵希远,花钱买了七十家民田开辟新路,新路比老路五里中近了一里。
云岚山,背靠飞布山,俯看布射河,西北方耸立着六六黄峰, 东南有百里扬水环绕。金竺、天马、黄罗、石耳、紫阳、问政等山峰,无不环拱列峙于此。山的南面,其下为演武场,左为东山营,过了布射就是古歙州治所。再往南过扬水便是郡城,即现在的郡治。乌聊山耸立其中,是汪公旧日所建都址,忠烈行祠就在那里。
山谷口两山峰迂回相抱,谷口正中建有石坊,匾额上书“越国汪公神道”。由神道往谷里走三百步③是寝庙,门表上书“忠烈”,其字是明代歙令彭公好古④所题。入门左为斋宫,右为整衣所,各三楹,中有三级台阶,前明左司马裔孙道昆题的字是“烈祖神宫”。过此左僧房,右斋宿所,都是崇楼耸峙。再进去是寝庙,其字也是彭公所题。厅堂立五根楹柱,宽六寻多,长五寻⑤。 左边供着肖明太守彭公泽像,暨令邑侯李公尧文禄位,右边供着西溪裔孙徽寿配像。
从中间进入是石坊表,上书“唐越国汪公墓”。有一级台阶,为拜台,有华表峙立着。走上台阶为祭台,四石人环拱而立,穿甲胄执兵器者二人,穿朝服捧朝王笏者二人,捧朝王笏者多一指,号六指将军,或曰即天瑶公(此说不经)。周边为八十多块条石砌成的石垣,高五尺,长六寻,宽也相称。其中巍然屹立者是华公墓。
墓右为墓祠,前有三门坊上书“敕建”,现又增棹契额,上书“汪王墓祠”。入门为朝堂,宽五寻,长为宽的一半。旁边有东西房,用来储存祭器。由厅堂到两厢各三楹柱,长三寻,宽一寻半,墙上排列着祭祀人的祝辞。再进去是一前庭,上三级台阶,是一殿堂。殿中立五根楹柱,宽五寻,长亦相称。中间供奉华公神像,现又增加几位妃夫人神位,左右奉公四弟神位,两楹则配供华公九个儿子的雕像 。其由祠入庙,旁以门通连,符合古庙制也。述其大略,用弁诸图。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孟夏月上澣清流族裔孙度谨识 在论坛里有更清晰的图像。本家可以找找 引用第2楼大风于2008-03-31 13:13发表的:
-------- 最好能制作成本次盛会的纪念册或资料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