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复五十八世始祖汪中元墓启事[初稿]请大家进策修正
饮水思源寻根固本为修复始祖宋赠吏部尚书汪中元墓启事
大畈汪氏五十八世始祖汪中元,唐越国公十五世孙宋赠吏部尚书之墓,坐落在大畈村西北地名”十入汪”[土名”玉箸夹馒头”].岁月沧桑,夷为平地!
中元公迁来大畈已逾千年,祖德宗功,地灵人杰,辈出英贤.如宋代参知政事[副宰相]汪澈,端明殿学士兵部尚书汪立信,龙图阁学士汪大猷,元代左春坊汪睿,副都元帅汪同;明代陕西布政使汪进,都御史汪奎,汪舜民,柱国太子太保吏部兼兵部尚书汪鋐,户部尚书汪玄锡,兵部尚书汪道享,太仆寺卿汪以时,云南副使汪思;清代侍郎汪霦等.簪缨甲第,奕叶绵绵.分派兴于大江南北,族大支蔓于各地.年年都有北京,安徽,江苏,江西,云南,湖北,台湾等处裔孙前来寻根问祖,欲祭扫宗墓,却都是望空兴叹,郁闷致极.也正如古人黄庭坚感怀抒发”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而这里连一丘都不存在,只是一片菜地!
我宗盟共商拟在原墓址复立原址碑石,简朴修复墓地,以便于清明节故地亲人旅外宗支回归祭奠祖灵.
我们秉承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素有道德意识.体会到祭扫祖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得以和谐穩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我们修复祖墓意念之所在.
务祈能得到有关方面和人士的竭忱支持与协助,谨启.
大畈故地及旅外中元裔孙具
启事初稿由大畈汪禄生老师拟
中元公墓址在如今婺源至黄山市省道边上,由于几年前婺源县政府出台了一项规定,不允许在公路边上建墓和修墓,所以上拟启事是将给政府的,是否有效,或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宗亲进言进策 可以找家门联名上书政府
理由似乎还不够充分(或者说难以打动看者)
妄言见谅 本 家 说 得 是 ,还 请 多 出 主 意 先祖灵爽所在是民间祭祀根本,灵在心在,凭吊睹物是每个人不可缺失的风俗传统情节,特别是对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长远没有什么防碍的建议都应该写出来,让普通人也看得懂就可以联名做这件事情了 婺源的旅游招商宣传,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急于想让人家来婺源投资和观光的各级官员,想打动他们,有一个办法立竿见影,那就是把修复名人墓和旅游紧紧挂上勾,只有修墓会引来大批游客的效果,才会激发出修墓的动机,至于出于缅怀先祖的感情再强烈,在现实面前也是软弱无力的。
仅供参考。 振亮本家看法极是。 把修复名人墓和旅游紧紧挂上勾
支持! 支持亮公的观点,重要的是项目包装一定要和旅游挂钩。希望大畈的本家多努力,事在人为,会有办法的。 结合当前形势,开展祭祀旅游项目开发,以此名义打动政府,要有个开发方案,有效益估算. 婺源大畈的人文景观和资源很多,大畈的宗亲文化景观,砚产业,精品木盒产业,茶产业及自然景观等等都很值得开发,但其发展必须与各产业的各地携手,取得共赢,才能更好地发展。。
比如,大畈的砚文化,必须和歙砚的原料及毛胚产地砚山,及黄山等地的精品加工一起携手,共打歙砚牌,根本无须再另起龙尾砚名,歙砚、龙尾砚、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从砚山通过砚古道,翻山到大畈,再到黄山,本来就可以做成著名的歙砚文化旅游线。。。
大畈的宗亲文化也是如此,虽有知本堂及中元公等著名遗迹,但汪家的环珠里及晓起、段莘等很多古地名也同样牵动诸多汪家人的心。。。
不过,当前更需要的可能还是要一些有识之士对大畈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拿出较可行的开发方案,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