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陕西寻找本家
我们安徽省太湖县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会成员,于7月14日起程,将历时一周,到陕西省商南、商洛、山阳、镇安等县去走访家庭,想与家庭叙说宗族亲情。请陕西省上述各县的汪姓家庭相互转告一下。 请你们做好记录工作,以日记的形式或专题的方法记录,只要是汪家的,甚至其他姓氏的移民情况,尽量提供一些线索给大家。 预祝安徽省太湖县续修《汪氏会谱》取得圆满成功!太湖至陕西有千山万水阻隔,事隔多年,此次寻亲肯定困难重重,天热路远,望常务理事会的本家保重,祝寻亲顺利! 预祝成功! 找到了宗亲也告诉我们一声!大家同喜! 最好程汪结伴啊。
太湖程氏迁商南和平利比较多。 各位宗家:
我现在把我们太湖县汪氏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会成员到陕西寻访宗家情况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赴陕“访宗觅亲”之行
今年四月十八日我们八位续修会谱的常务理事,到徽州地区、江西婺源地区进行“寻根拜祖”之旅,七月十四日又赴陕西进行了“访宗觅亲”之行。
根据各支系宗谱记载,清顺治、乾隆年间,我姓居民应召:“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迁豫、鄂、陕三省边境地区定居。具体分布在陕西的商南、镇安、兰田、紫阳、平利、洛南、山阳、旬阳、柞水等县;河南的西峡、淅川、鲁山、芦氏等县;湖北的房县、郧西县。族人迁陕已过二百余年,只有继生公支系、茂六公支系、元魁公支系、祖二、祖三、秉公支系、大文公
支系有些往来,近百余年来其他支系已失去联系。族人们在陕、豫、鄂现在居住何处,生活得怎样,一概不知。值续修《汪氏会谱》之际,多数支系纷纷倡议赴陕寻亲。经常务理事会议讨论一致认为很有必要,因此决定赴陕“访宗觅亲”。
(一)赴陕前的准备
赴陕前我们做了以下准备:1、从各支宗谱上找出部分迁陕先辈的姓名、生居死葬地点;2、找到少数现居陕宗亲的住址和电话号码;3通过发短信和宗亲网上查找与陕西族人取得联系;4、编写复印百余份“给根在太湖、家在陕西族人的一封信”;5、各支系尽量收集谱头赴陕以对宗谱。
(二)行程概况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十四日早晨七点半,常务理事成员汪彪、贤伟、树芬、家顺、学恒、声华、长瑞和摄影人员汪泉(献国有事请假)乘李敬学的金杯面包车,一行九人从太湖新城出发,上高速经合肥、六安、河南的信阳、南阳等地,行程八百五十余公里于当晚七点赶到了陕西商南县富水镇,找到了元魁公支系的汪振凯先生(第96世裔孙),在振凯先生的陪同下于晚八点赶到了商南县城,下榻商南宾馆。十五日早,茂六公支系的汪海山先生(第99世裔孙)到宾馆与我们一行见了面。上午分两个班子进行了走访,一组由振凯先生陪同学恒、长瑞、汪泉行程20余公里到富水镇进行族访;另一组由海山先生驾车陪同汪彪、家顺、贤伟、树芬于八点钟拜访了商南县政协副主席汪祥来先生(祖二、祖三、秉公支系裔孙,第99世孙),9点又来到了汪祥来的老家、城关镇五里铺村美中组鹦鹉沟,途中遇到了该支系的汪祥云,并共同到了汪祥来家拜见了其父汪发洲老先生(77岁),该老先生曾两届修谱。在现场我们阅看了该支的两届谱牒。中午由振凯先生设宴招待了我们,下午两时代君先生专程由镇安赴商南县城迎接我们。下午3时我们又分两组工作,一组由振凯先生陪同汪彪、学恒赴党马镇走访继生公支系裔孙,另一组由家顺、声华、长瑞赴海山家拍照书法获奖作品及奖杯、聘书。晚七时许,我们一行九人又走访了在城居住的汪声炎先生,晚餐又由海山设宴招待。十六日晨声炎先生赠给了我们一大盒“乌龙茶”,八点在代君先生的陪同下,在族人们的送别下离开商南,十点到达了丹东凤县城,拜会了在丹凤县外贸公司工作的汪泽学先生,并查阅了其支系的墨谱,得知泽学先生属舒城派是64世祖敦礼公之后。他们是在第85世迁往陕西的。经泽学先生指点,十一点我们又赴该县庾岭镇,中餐后又行程50公里赴窑沟脑汪家沟,但该地只有一户汪姓,是桐城迁移的人,四点从汪家沟出发,行程百余公里山路,到达蔡川镇蔡洼村找到了80多岁的汪道德先生,我们说明来意后,老先生心情十分激动,想在有生之年找到老家人,老先生家曾藏有家谱,因茅屋着火被毁。据老先生介绍,祖先是从江西“瓦屑坝”迁移到安徽太湖的,迁陕始祖为宝贵公,该地28户汪姓,100余人,但搞不清从太湖何地迁移,属何支系。五点整我们从蔡洼出发,行程200余公里,于晚八点赶到商洛市,下榻市农行宾馆。
十七日上午八点,我们从商洛市出发,行程60余公里赶到了山阳县城,只得到了几个族人的地址与信息。几经往返却未找到知情人。下午两点从山阳县城出发,行程160公里,经柞水县小岭镇,受到汪家银(孟夫公支系后裔,第100世)的热情接待,并设晚宴为我们接风。晚八点我们来到了经人工装饰四周繁星闪烁、梦幻般的小山城——镇安县城。一下车,代君先生的两个儿子及一个侄儿驾车前来迎接,当晚下榻人武部宾馆。
十八日上午在代君先生的陪同下,走访了镇安县城居住的汪义明先生,他是由岳西县迁往陕西的,在他家我们阅看了宗谱。中午由代君先生在农家乐餐馆设宴招待。下午两点从镇安经柞水、绕过海拔2000余米高的盘山公路,行程300余公里,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山阳县城,下榻供电宾馆。
十九日上午从山阳县城出发,经商洛市、丹凤县、商南县,过河南省南阳市,转湖北省襄樊市,行程七百余公里,晚八点抵武汉住宿。
二十日上午从武汉出发,经黄石、黄梅、宿松于中午十二点到太湖老城,海丰公支裔孙汪振钧先生设宴为我们洗尘。
(三)赴陕后感
此次赴陕,历时七天,行程2870公里,途经陕西省内五县(商南、丹凤、山阳、柞水、镇安)一市(商洛市),十余个乡镇(富水、党马、城关、庾岭、蔡川等),走访了20余个家庭,近百人次,阅读了六套宗谱,受益匪浅。我们族人迁陕定居后,有一部分人住进了城镇,经过几多艰辛与努力,生活比较富裕,有的有几十万、上百万家产,但大部分迁陕族人的后裔仍住在秦岭大小山谷之间,因耕地贫瘠且少,虽辛勤耕作,据我们了解,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大部分迁陕族人,对培养下代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后生先后考取了大专院校,其中汪振中与国家主席胡锦涛是清华同班同学,两人之间友谊很深,至今他们之间还常有书信往来。
这次赴陕已经找到了的宗亲,对我们的来访感慨万千,热情洋溢。对未找到的宗亲,真是大海捞针,踏破铁鞋也难寻觅。幸亏代君先生前期作了大量的寻访工作,自费走访了多个县、乡、镇、村、户,掌握了多人的电话与手机号码,使我们这次来陕“访宗觅亲”得以顺利进行,这位老人的亲族之情真是可敬可赞!
最后,按李白赠汪伦诗句原韵,作诗一首,以表示宗族情胜似同志情。
赠族人
肩负宗谱陕西行,心记族人叮咛声。
丹江库水深千尺,不及本家送我情。
作者:汪声华;抄录:汪树芬 这次寻访有准备、有意义、有成果。 汪振中 1940年11月生,陕西商南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甘肃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1963年初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扎根甘肃勤奋工作30余年。他长期从事电力规划、系统设计、电源及电网前期工作,是甘肃电力1976~1985年发展规划、“七五”计划、勺\五”计划和别加年规划主要编制人,主持编制了2020年发展规划;参与组织了多座电厂和330千伏变电所的前期工作,主持多座110~220千伏变电所前期工作,主持审定多个110千伏电网系统设计。近些年来,他分管经营工作,在公司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参与研究全省集资办电政策,负责引进外资工作,成绩显著。他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局和西北电业管理局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1996年荣获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优秀领导者称号,被电力工业部评为工业普查电力系统先进个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技协先进个人,199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集体合同建制工作优秀个人。 呵呵,此刻我正在商南宾馆上网看帖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