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回家,一草一木皆有情——木岭后记
木岭后村,歙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原名——望岭后村,主姓汪。因“望”和“木”在当地方言中读音相同,久而久之便成了木岭后村。不知在某年某月,应该是因为开拓土地,汪满田的部分村民开始往山上搬迁,逐渐便形成村落,取名木岭后村,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木岭后村与汪满田村相邻,在汪满田村的西边,中间隔一座小山岭,当地叫木岭。小时听母亲说,在某某年间,那时人烟稀少的汪满田村,生活着一对母子,儿子常年到山背后的深山里(木岭后)打柴,以卖柴为生。深山中偶尔有猛兽出现,年迈的母亲担心儿子的安危,希望儿子每天平安回家。每天傍晚,母亲便坐在自家门口,趁着夕阳,望着山岭,盼着儿子的身影,只要看到山岭上有人影走动,母亲就知道儿子回来了,便安心地转身回屋做饭去了。
由于天天望着那山岭,时间久了,山岭的名字便成了“望岭”,“望岭”后面的村子自然就叫望岭后村了。 从汪满田到木岭后,全部为青石板路,别小看这石板路,历史悠久,就石料来源就另人佩服,据说是来自高山竹岭,离此地有六七里山路,没有水路,没有公路,全靠人抬。 我开始爬山时已经傍晚六点多了,正是农民做完事回家时,一路碰到不少汪满田的村民下山,装束有特点:腰系割刀,肩扛锄头,手捧“剔草”(扎笤帚用的草)。
跟前些年有变化的是,原来用那种军用水壶装水喝,现在为了轻便,主要是饮料瓶比军用水壶廉价,易得,都改成了饮料瓶装水了。 坚硬的石板,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多少代人。随着岁月,被布鞋、解放鞋慢慢磨平。 通向木岭后的天路,永远无法改变的天路,可怜的木岭后同胞,公路再也别想开通了,挑担,步行,年复一年.................. 木岭后村以两层土房居多,因为山上取土方便,成本低,当地人叫“土墙舍”。近些年,土房已经被淘汰了,只要新盖的房子,都用水泥砖了。我家的土墙舍是1981年盖的。
土墙舍——冬暖夏凉。 皖南山区,山多。木岭后村,四面环山,我家坐落在半山腰,海拔600米左右,开门见山,背后的山海拔1400米,当地叫“向阳”“向阳尖”,也有人叫“拦云山”“南云山”。是附近最高的山,当年游击队在这里打个鬼子(还是国民党)。
传说山顶上有一口古井,井里有个金钵,井口有大石盖着,大石上凿有一个字,“国”字少一点,据说谁能解开这个字就能得到金钵。当然我没上去过,也不知是否有这口井。 还有块大菜地,有时也利用门口种点菜。
这种黄瓜外地少见,我们那里很少将黄瓜凉拌,基本是炒着吃,味道很好,嫩时生吃也不错。
回家点名要吃土菜,很过瘾。 辛勤的母亲下地浇粪。
我们子女在外,最希望的是父母身体健康,还好我父母身体一直很硬朗。不过现在年纪大了,这里那里有时也有不适。
母亲很能干,干农活是把好手,许多女人做不了,她都能做,比如和我爸锯木板。 途中,偶尔穿树林而过;夏天,满眼的绿色,心情和等的舒畅,都在向我招手:“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