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8-12-1 10:10:56

在北京玩创意的“I”

<h1 id="artibodyTitle">在北京玩创意的“I”</h1>
                                <div class="artInfo"><span id="art_source"><a href="http://www&#46;sina&#46;com&#46;cn/">http://www&#46;sina&#46;com&#46;cn</a></span>  <span id="pub_date">2008年12月01日01:23</span>  <span class="linkRed02"><a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46;thebeijingnews&#46;com/">新京报</a></span></div>
                               
                                <!-- 正文内容 begin -->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p> </p><center><font class="f12"><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1" border="0" align="center"><tbody><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img border="1" src="http://i3&#46;sinaimg&#46;cn/dy/c/2008-12-01/89e737641bf3951d711467d5866acb24&#46;gif" alt="在北京玩创意的“I”" /></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br /></td></tr></tbody></table></font></center>汪钰伟设计的玩具“I”体现的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心中“我”的映射。

<p>  玻璃钢质地、童花头、两块斜三角的眉眼,两臂短至腰,昂首挺胸地表达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汪钰伟的特大号工作室里,出自他手笔的玩具“I”
占据着进门时的显要位置。在某种程度上,“I”,这个被计划好的形象,也是汪钰伟心中“我”的映射。北漂的日子,汪钰伟和“I”一起在这个“让人觉得渺小
的城市”,经历了自己的“失败与伟大”。</p>

<p>  略感自卑的外地人设计出中国首个平台玩具</p>

<p>  与798不同,在堆放着硕大电缆卷院子里的尚8创意区不能让人感受到丝毫的艺术气息。破败楼群被包裹在充满了现代感的SOHO现代城、央视大楼
之间。汪钰伟觉得自己更喜欢这块新旧冲突强烈的“城市小岛”,在他看来,地处偏远的798完全不适合他这种城市动物。而且,只有这种游离于摩登和过去之间
的地儿,才让他既能躲进安静的旧楼里玩创意,又能跳入喧嚣CBD中找灵感。</p>

<p>  2000年,18岁的汪钰伟踏进北京工商大学,那时他还远没有艺术青年的不羁或自信,反而有点“作为外地人的自卑感”。还好,学平面设计的他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文艺和创意,这也从此成为他北京生活的关键词。</p>

<p>  不会打游戏的汪钰伟只能在网络和创意里寻找自信。没成想,大三时心血来潮设计的个性头像,居然被知名代理商看中,并最终演变成中国第一款原创平台玩具———“I”。那时候的汪钰伟想象不到,几年之后,玩平台玩具居然成为一种很“潮”的方式。</p>

<p>  北京让你没法骄傲</p>

<p>  北京在2004年给了踌躇满志的汪钰伟一个下马威。在大学里,没事就找学校借DV、大机器拍片子的他得过大学生第3届多媒体艺术节的最佳纪录片奖,所以“毕业时心气儿挺高。”</p>

<p>  没想到不景气的创意市场并未给汪钰伟一炮而红的机会。“北京不是一个让你骄傲的城市”。在光线传媒做平面包装的日子,工作很清闲,汪钰伟也时不时地抽空去参展,“这时才发现自己在上海还有点名气”,可是做完展回到北京的那刻,汪钰伟又会觉得“自己很渺小”。</p>

<p>  “既然饿不死,就得追求自己的理想”</p>

<p>  2005年,汪钰伟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辞了在光线传媒的工作,又因观念不同退出了与朋友合伙创办的工作室,身无分文的他开始北京宅男生
活。不过“北京也是个饿不死人的城市,既然饿不死,就应该去做一些填饱肚子以外的东西。”汪钰伟一边做着soho,一边参加了全球各地30多个不同的展,
这给他带来了经济收益,他开始计划有一天建立属于自己的创意品牌。</p>

<p>  2006年,百代开始找汪钰伟设计唱片封套,虽然计划为歌手黄力行做的创意因为合同没有做,但却有了和台湾著名音乐人林文炫相谈甚欢的机会。“
林文炫是我的贵人”,他主动提出和汪钰伟合办创意工作室。从那以后,在尚8创意区里,汪钰伟的生活在满墙爬山虎的厂房楼里重开序幕。</p>

<p>  ■ 客“弹”北京</p>

<p>  798让人越来越浮躁</p>

<p>  这里吃饭、逛街的地儿都能激发灵感</p>

<p>  记:北京哪些地方会让你觉得迸出创意火花?</p>

<p>  汪:北京所有的地儿都能激发你的创意啊。比如逛街购物的地儿,像附近的新光天地;还有建筑,看着工作室后头的央视大楼,你难道不会想着也突破一下传统?这个地方不断有最新、最好的东西刺激你。你会不断地强加给自己一个想法:“我要超越别人的这个创意。”</p>

<p>  记:北京的创意氛围和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p>

<p>  汪:上海太快,成都太慢,北京刚刚好,消费也是。北京的创意设计的链条是完整的,硬件也是最好的,包括资讯、人、消费者、客户、设计师。北京云
集了全国最好的设计师,当然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我们常说,北京有很多有名的穷文化人,但曝光率很高,因为只有前期宣传,没有后续跟进,这就是市场不完善的
地方。</p>

<p>  北京的创意和艺术大部分在为有钱人服务</p>

<p>  记:平时爱去798吗?</p>

<p>  汪:经常去,因为很多朋友也在那儿办展。很多人说那个地方变味,但我觉得挺好。可我不喜欢在那儿工作,我明白自己是在做市场,不是在做艺术,而且呆在那个地方,只会越来越浮躁,看周围人的画一个赛一个天价,心还能静得下来?</p>

<p>  记:北京的创意市集现在很红火,你怎么看?</p>

<p>  汪:创意市集我很少参加,那里不会诞生国际品牌。国外一个设计师要做品牌,需要很多环节配合。不过全民创意是个好现象,但如果每个人都想通过这种作坊形式做品牌,那简直太糟了。</p>

<p>  记:全民创意是否也说明老百姓会消费创意了?</p>

<p>  汪:至少比我毕业那时候要好多了。但是北京的创意也好、艺术也好,大部分还是为有钱人服务,不像国外,都从培养民众开始做创意产业,去画廊就像去小首饰店一样平常。北京现在只有创意,没有产业。</p>

<p>  本期客座</p>

<p>  汪钰伟</p>

<p>  自称WXL大王,80后图形设计师、唱片设计师、策划人。2000年从四川来京求学。之后驻留北京,涉足广告策划,音乐,独立影像,出版,艺术与设计等多重领域,参展无数。</p>

汪建中 发表于 2008-12-1 16:56:19

不错,很好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北京玩创意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