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67世小三公之子68世宾公(怀宁敦睦堂始祖)与68世华一公(潜阳一本堂始祖)的关
本帖最后由 zmwgj 于 2015-5-4 17:06 编辑1汪公--31文和公--44世华公--45爽公--46处贵公--47太元公--55师全公--56道安公--57濆公--58中元公--59逢敬公--60延芝公--61惟厚公--62元凤公--63绒公--64敦礼公--65旗公--66和公--67小三公(受公)--68宾公(后裔74世迁怀宁县始祖)
67世(小一、小二)小三——小三公,和公三子。名受。貤赠文林郎。见潜邑山奇水秀,遂由婺源大畈迁居潜山县东门。卒葬潜山县北乡乌石堰清风岭下老基洼下。
我支怀宁敦睦堂也是67世小三公(受公)支下,68世强公居潜、宾公迁怀--有清大学士汪大森(我支85世)谱序为证。68世宾公后裔74世迁怀,69世始派行如下:
修礼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远大先荣懋。
俊秀步青云,贤良崇正务,忠厚永传家,显扬有时遇。
积德功久立,怀仁义长慕,嗣今亿万年,恪守斯垂裕。
潜阳一本堂宗谱载:67世小三公(受)为迁潜始祖,之子68世华一公为一本堂始祖、华二公资料不详(疑为迁怀我支始祖宾公)。
江南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始祖三公居朝天坊。一世祖华一公,二世祖汝文公,三世祖斌公。潜阳仲珍公题派列后(68 世始):
华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
伯世宗文彦,国朝显祖光;
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
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
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
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
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
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
敦睦堂汪大森—續修宗譜序(清)
汪大森—續修宗譜序(清)
天下之為人後者,莫不知物有本根人有宗祖,特患代以遠而易弗知吾祖之所始,良可慨矣!先人憂之,所以有譜之一法以傳. 譜者普也,源之遠不以遠,而不溯其源流之長不以長;而不窮其流,傳其名字,志其遷徙,載其墳塋,紀其年月,縱代久遠,湮支分流派,不為目所見耳所聞,一展卷不啻有見之聞之者,無非唯譜是憑也!
昔人雲:三十年不修譜是為不孝!予族舊譜三十年於茲矣,置之勿論焉可乎?光緒庚寅長至之辰,族長咸集,會議纂修,推森秉筆,森不敢任,至癸壬年遠稿皆齊,急宜從事,森亦何能坐視由是?共襄厥役,批閱陳編,受姓之始得姓之由,本本源匕,備載統宗一卷,迨其後源同流異于祖之為始者,則惟遷潛(山)之小三公也.生二子,曰:強,曰:賓.強公支原居潛,賓公支擇懷(寧)兩邑分居,究歸一本,不有譜以收其類,不郎忘乎本乎?於是知譜之修也,親親之謂,明倫之謂,即敬祖之謂也!
曷雲親匕遷浙遷陝?志其地而脈絡可通! 曷雲明倫誰尊誰卑?理其派而綱常不紊! 曷雲敬祖分房分股?溯其源而根本無殊! 甚且勸善有訓懲惡有規;于祖族有光者褒之,于祖族有玷者削之,可使族之不善鹹歸於善,非即世世子孫之盛舉?!歟紹斯志者,更有望於後人是為序!
大清光緒二十年歲治甲午孟春月 榖旦
穎川八十五世裔大森敬撰
( 汪大森字木三,號蔭繁,清國大學士,主修皖懷寧敦睦堂汪氏宗譜兩次,生於咸豐二年七月十四,足於民國十年辛酉月)
不知潜怀敦睦堂谱载68世强公居潜、宾公裔迁怀与潜阳一本堂谱载一世祖68世华一公、华二公是什么关系?
请潜怀敦睦堂、潜阳一本堂诸本家和建德汪宛夫查考。 在这里发现一个敦睦堂,我们家谱也是写着 敦睦堂。 不过我们是桐城石桥冲的发展而来的,而最近我考证我们再先是从休宁方塘迁移过来的,再早是45世祖 建公 太湖县新仓镇有小二、小三公之后裔,居住在太湖、潜山、怀宁三县交界处,有一部分居住在潜山和怀宁境内。他们迁来太湖定居后,就与秉公后裔合修宗谱。小二、小三和秉公死后,合葬在潜山南乡大栎树。小一、小二、小三是亲兄弟,小一公较早迁居桐城,他们是敦礼公之次子旌公的后裔;而秉公是敦诗公之子璨公的后裔,他们是远房同辈兄弟。小二、小三与秉公于元末同迁安庆地区途中,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们先一同投靠定居桐城的小一公,然后小二公迁居怀宁境内,小三公始迁潜山东门,复迁潜山南乡大栎树,秉公迁居太湖东乡,三公定居之地相隔很近。
小二、小三、秉公支后裔参加了太湖汪氏于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此次合修,理清了他们的世系。小二、小三公支世系是:第64世敦礼—旌—修凝—身正—治人—家兴—居中—仁物—由道—义训—种——秩—和—小二、小三(第77世)。因此,太湖的小二、小三公支与潜山的潜阳小三公、怀宁古埂小二公的世系不一样。从通宗谱上看,在历史上迁往安庆地区的应有两个“小一、小二、小三”。虽然他们都是接“和”公之后,但潜阳小三公支和古埂小二公支所接的“和”公是旌(应是旌字,不是旗字)公之子,即第66世;而桐城的小一和太湖的小二、小三公支所接“和”公是第75世“秩”公之子,即第76世,整整相差十代。太湖的小二、小三、秉公支最早的支谱上也是那样接的,到民国九年合修会谱以后就更正过来了。太湖原来很有几支汪氏,主要是婺源大畈派的都有断代现象,有的断了十代,有的断了十四代。民国九年,太湖十五支汪氏合修会谱时,进行了考证。凡参修的就续接起来了;没有参修的,会谱上就没有记载。太湖汪树芬复
回 楼主(zmwgj) 的帖子
1,68世宾公并非迁怀始祖,74世肇廉公才是迁怀始祖,随迁还有肇珍公等;2,“怀宁敦睦堂”概念不准确。应为“潜怀敦睦堂”。因为潜·岳两县境内仍有“强公”“伯敬公”两大支族人;;3,“小三公”之疑“敦睦堂”与潜阳“一本堂”乃祖之争并非始自今日,决非强公,宾公,华一公,华二公简单之争。只能假以时日,深层考证。4,大森公谱序乃敦睦堂五修之序,时间是光绪二十年,不是“光绪三十年”,有关大森公其他方面日后再议。 引用楼主zmwgj于2009-02-07 23:00发表的 考证67世小三公之子68世宾公(怀宁敦睦堂始祖)与68世华一公(潜阳一本堂始祖)的关系 :1汪公--31文和公--44世华公--45爽公--46处贵公--47太元公--55师全公--56道安公--57濆公--58中元公--59逢敬公--60延芝公--61惟厚公--62元凤公--63绒公--64敦礼公--65旗公--66和公--67小三公(受公)--68宾公(迁怀宁县始祖)
67世(小一、小二)小三——小三公,和公三子。名受。貤赠文林郎。见潜邑山奇水秀,遂由婺源大畈迁居潜山县东门。随父任居安庆,后随兄小一、小二迁桐城。三公后复迁潜山油坝铁锁塘,后迁县治东厢朝天坊,为迁潜始祖。迹载邑志。卒葬潜山县北乡乌石堰清风岭下老基洼下。生子二:华一、华二。小一公,和公长子。迁居桐城。小二公,和公次子。迁居怀宁古梗。
我支怀宁敦睦堂也是67世小三公(受公)支下,68世强公居潜、宾公迁怀--有清大学士汪大森(我支85世)谱序为证。68世宾公迁怀,69世始派行如下:
.......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大森公光绪20年的谱序不足为凭,因为作此谱序时也是时过境迁好多年了,当时的情况我想跟我们现在这个情况应该雷同,没有依据,不敢妄言。如此而已。
回 3楼(汪篪) 的帖子
综合现有资料看:迁居怀宁的先祖有多批,而同出小三公之后的潜山 “一本堂”谱所记载的“华一、华二”和 怀宁“敦睦堂”所载之“强公、宾公”应是同一支系下的不同表述。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旧时修谱之不成文规则,即:凡兄弟多人而分别立支的,分别以 名、号等来表述,以示区别。因而,华一=强公、华二= 宾公,确是没有疑问的,我们潜山怀宁 小三 之后,目前 ,最要紧的是如何将太湖民国 九年 谱 中 丢失的 十代更正 回来。回 5楼(汪功彦) 的帖子
支持您的观点和倡议 ! 呵我们共63世绒公裔岳西河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