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安 发表于 2009-2-10 21:02:24

【转帖】汪华与徽人的尚武传统

                                             
      近日出版的《徽商》杂志刊出了马明达先生的《浅探徽州武艺之源》一文。作者认为,徽州武艺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说:“虽然徽学日益趋热,蔚为国际闻名的‘显学’,却从来没有人谈及徽州的武艺传统及其代表人物、流派等,我以为这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缺憾,一个不该有的文化盲区。”在该文的第三节,阐述了他对徽州武艺之源的认识,认为徽州习好武艺的根源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思考:其一,民风强劲,性刚喜斗;其二,“保捍乡土”的传统;其三,徽商对武艺的推动。其中第二点说到徽人尚武传统与汪华有关,某种程度上是“汪王”遗教。现将文章的这一部分照录于下,供专家学者和宗亲研究参阅(本帖标题为转帖者所加)。

      其二,“保捍乡土”的传统
      有学者认为,徽人有“保境安民”的传统,此说言之有据。南宋罗愿的《新安志》卷一《风俗》说,徽州的先民是武多于文的,“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其后寝有文士。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材力”就是武艺,而“保捍乡土”的代表人物首推隋唐时期的汪华(587——649)。汪华是徽州先祖中最受敬仰的人物,号“新安之神”,也是徽州庙祀活动的中心。汪华是武人,“少以勇侠闻”,在隋末战乱中据州自保,拥有六州之地,“带甲十万,建号吴王”。后来徽人的尚武传统必定与汪华有关,某种程度上是“汪王”遗教。古时徽州汪华庙还有两位“从祀”者,当地人称为毛甘将军、汪节将军。毛甘是歙人,东汉末率众捍卫地方,被东吴所破。汪节是绩溪人,唐神策将军,是一位力量超绝的大力士。据说长安东渭桥的石兽重达千斤,汪节能以一人之力迁移位置。诸如此类,故受到唐德宗的宠异。此二人与汪华并不同时,徽人以他们“材武”相类,让他们配祀汪华,分享祭奠之荣。由此可知,徽州人祖庙的神主和配祀者其实都是武人,有的因为保境有功,,有的则仅仅因为材武超群,曾给州人带来荣耀。这表明徽州文化的源头就有对武功的崇拜,是后来才“益向文雅”——即渐渐趋向诗文教化。

祝明 发表于 2009-2-10 21:39:20

确实当代研究徽学漏了徽州武学!

汪光裕 发表于 2009-2-10 22:25:25

是啊。

汪高山兵官 发表于 2009-6-17 11:09:04

据传,我村自古以来武教在先,文教在后,穷武,富文.武能防身,保捍乡土,防备匪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汪华与徽人的尚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