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宗亲知道歙县西泉口在哪儿?我是哪个支系的?
有哪位宗亲知道歙县的西泉口在哪儿?若能告之不胜感激。我现居繁昌城关,祖藉是歙县的,很想知道自己的具体祖藉地在哪儿?查看了很多地图、杂志、网站都没找到,希望在此能得到帮助。
因宗谱在文革中丢失, 只能根据上辈口述获取线索。我父亲告诉的线索如下,供参考。
祖藉发源地:安徽歙县西泉口(估计这是祖藉出来时的地名)
堂名:越国世家(唐越国公汪华后人)
祖辈排行:应仕养昌诚先守孝弟
我是孝字辈,解放前后爷爷去过祖藉地和歙县宗亲联系,1963年病逝,我们从此和歙县宗亲失去联系(隐约记的上辈说过还有一支迁往湖州,我们这支迁往南陵、繁昌)。
1963年前爷爷为续谱的事专程去过歙县,因为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较浓,仅确定了辈分,1987年才在繁昌麻园正式修谱:忠信承祖志立德继宏光兴培启厚秀永传大吉安
迫切希望知道歙县西泉口在何处?我是哪个支系的?祖祠在哪儿?谢谢!
联系QQ:565652195手机:13966009828 让歙县本家帮忙确认歙县西泉口在什么地方,会不会是个古地名? 听家人说我们都是汪华之后,加油永正,银亮天存,上面还有的辈子是万事其胸(音) 孝强本家:你好!
潜口历来是汪家祖居之地,现在还保留着我们汪氏“金紫祠”(民间俗称金銮殿)的部分建筑。因其坐落于歙县以西,是否是“歙县西 泉口”?由于方言所致而改“潜口”为“泉口”的可能还是有的。根据你的叙述,我认为可以考虑“潜口”。 引用第3楼魅力徽州于2009-04-08 11:03发表的:
孝强本家:你好!
潜口历来是汪家祖居之地,现在还保留着我们汪氏“金紫祠”(民间俗称金銮殿)的部分建筑。因其坐落于歙县以西,是否是“歙县西 泉口”?由于方言所致而改“潜口”为“泉口”的可能还是有的。根据你的叙述,我认为可以考虑“潜口”。
这个说法我觉得有道理,希望本家可以先朝这个方向做个证实再说 在查 据碑文载,徽州潜口金紫祠是汪族八十一世祖汪一诚承父兄之志(其父“文显”,兄“一中”) ,捐地千步,捐银二千两,加上汪士明捐银三百两,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奠基新建。该祠于1601年竣工,1666年和1936年两次大修。祠前有一座四脚石坊,上有汪文显题写的“金紫祠”三个醒目大字。四脚石坊的两边各有一座两柱石坊。由四脚石坊北进有“三源桥”横跨矩池(按古代规矩设计的矩形池塘)。越桥过一段石板路进入棂门,经甬道到戟门。戟门上方挂有“汪氏家庙”匾额,门外两边置石狮一对。戟门前檐还有三块直匾。进入戟门后,甬道两边天井里,各有一个四角亭,亭内分别由贔屃驮着两块大石碑。抵议阖。“越国世家”匾额,门内两面有左钟右鼓悬吊。经甬道登露台抵大堂,大堂内挂有10多块匾额,还有董其昌书写的对联和3个龙亭(亭内有圣旨)。由大堂经两边回廊或中间驰道及寝殿,龛座中间供汪氏先祖词汪叔敖像,左昭右穆供历代先祖牌位。自棂门至龛座面积为3810平方米。祠的后面有一幢上下两间的“汪公殿”,内挂“保障六州”横匾。此乃记念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在隋末动乱中,为保障杭、睦、歙、宣、饶、婺六州立下大功建。
孝强,你可以缩小范围,从潜口入手。
回 4楼(汪志林) 的帖子
你好,本家。我祖上汪溟(号海舫)是从歙县迁至河南固始的,大约在康乾时期。听说是敦睦堂,老谱已失,倘能帮查,感激不尽。从海舫公算,以下字号为:水维金元,学以培士,允承先志,德乃光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