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cha 发表于 2010-9-9 16:35:11

宗亲们好!请告诉我庐江县35世后辈中有 (同音)鸿、怀、茂字辈吗?我祖辈原是潜山县汪冲搬到庐江的,文革时家谱被烧了,父亲只记得他上面有(同音)鸿、怀、茂,后面就不知道了。知情者请告知,谢谢!

汪厚志 发表于 2010-10-12 23:49:33

我和汪方坤是同村的,老家无为严桥,也很想寻根问祖。从网上查知,汪氏有平阳郡,堂号也有敦义堂,看来村上老人们说的没有错,也说过去见过的家谱首页记有越国公,可惜家谱现在没有了。。。

汪土亨 发表于 2010-10-13 06:29:14

樟根本家好,我们有敦义堂,江西婺源凤砂,你说的逢年过节献饭时用的是蒸肉,蒸菜,习惯一样,你属奇瑞公支,家中正在续镨,请将始迁祖发上!

汪厚树 发表于 2011-5-29 16:41:55

引用第12楼汪土亨于2010-10-13 06:29发表的 :
樟根本家好,我们有敦义堂,江西婺源凤砂,你说的逢年过节献饭时用的是蒸肉,蒸菜,习惯一样,你属奇瑞公支,家中正在续镨,请将始迁祖发上!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汪土亨宗亲:您好!
      我和前面有几位同样是安徽无为县严桥镇汪店人,全村近百户全是汪姓,迫切寻根问祖,望得到您的帮助。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族谱毁失,目前只能提供以下信息:
      1.我们应属越国公“敦义堂”后人。因为现健在的老人回忆,曾经见到族谱箱上有横排版“越国公”和树排版“汪氏宗谱”描金字,建国初期,汪店人年节在严桥镇里定做灯笼,仍然统一印刷“敦义堂”三字。
      2.传说从婺源迁来,始迁祖可能是:“可进、可旺”或“以进、以旺”俩兄弟,我村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祠堂和左右紧连的俩房门楼基本完好,祠堂右首门楼二道门有石刻“可以楼池”匾额一块。
      3.能够明确的字辈排行有:
……承先仁德、启后(厚)嗣贤,诗书疏秀,礼乐绵延。据上述,望能得到您和网上各位宗亲帮助。谢谢!我的QQ 1610158919电邮:whs665@163.com

chinawang 发表于 2011-7-20 18:06:19

迁居陕南的贵池汪氏


安徽贵池移民汪氏,陕南人皆称其为“江南人”。据汪氏族人现存长辈口述,其祖籍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贵池县 ,其迁居陕南已经八代。据考,汪氏西迁约在咸丰初年。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由汉口沿长江东下,连续攻占九江、安庆,逼近南京,各地人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清王朝在调集军队对太平军进行围攻堵截的同时,又大量招募“义勇”,组织团练,燃起战火。江南广大地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为逃避战乱,纷纷结队流徙,走避他乡。贵池与安庆一江之隔,正处于兵燹冲途,汪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辗转来到陕南的。第一代定居于兴安府汉阴厅城厢之西坛,第二代即分居于城东之白庙乡,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又陆续迁移至汉阴东区蒲溪铺庵沟及北区铁佛寺之水田乡,在这里分别修建了江南风格的一正两厦三合大院,其特征为靠山面水,正面有石坎照壁,院内植桂花树,其冠如伞,可覆盖十余米之宽。汪氏的派语是:

文明秉祖德,忠厚继家声。

贵池汪氏后裔现已繁衍至“继”字派,其中一部分人已走出山坳,向外地发展。希望贵池的同宗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

没错,从小就听说我们是“江南大槐树”那迁走的,希望贵池的同宗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

汪姓汪 发表于 2011-11-7 20:18:31

首先请教各位本家:“选年”是什么意思?是新帝元年?
      原地名“长野”更正为“长寅”。我祖有可能是道光、咸丰年间迁陕的。
      我父在世时说过,祖先在江边,连年水灾,兄弟二人逃难迁来的。应是通山县第六都富水水库沿线到阳新一带。
      最近我弟到原驻地王家山找到了隆高公字忠庭和妣朱氏合墓,碑文记载忠庭公生于太皇乾帝乙酉年五月二十五日子时,卒于同治丁卯年正月初十日卯时。其子孙与侄子孙证明是亮元公亲长侄。我是安顺公第五代孙。
      兄弟二人应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安顺、忠庭公;亮元公可能是随子或投子而迁,已过天命,所以不是嘉庆朝代。亮元公的次子忠发和另公的次子先顺公堂兄弟又在哪里?亮元公之父肯定没有外迁,族谱一定有记载。
    请通山各位本家帮助。通山县第六都,长寅(畈)现在叫什么?
    有知者请联系 :QQ:1286860041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寻根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