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2:16:42
五十三世,起祖,叔和公之子。唐明经,公字志高,号秀山,自四十七世祖守松公居歙州婺源县之凤亭里至叔和公世处其地,唐开成间,公挟琴书将之京,至休宁县西遇友人宋士元于道,邀至其家即今之旌城村也,公乐其山川幽秀,遂卜居焉,隐不仕,以明经教授学者,负笈云集。卒葬十三都二保旌城之孔径岭凹戍山辰向,后十七世孙宋合门宣赞舍人世贤立石表墓,明嘉靖间封君顾斋复华表迄今犹存。
配宋公女,卒葬与公合墓。
旌城村在今徽州路休宁县西里仁乡第十三都二保,南至大溪五里,东至休宁县五十里,居人旧多持节典郡故以名村。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2:22:37
据村中人介绍,53世起祖墓的石碑、石条、石块、华表在六十年代修水库被移走,80年代中期被盗挖,旁边近几年还安葬一汪姓民坟。
远远地望着祖先的坟茔,那只是一种象征,那是我们心灵的圣地。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2:31:33
看着村中的老屋,与村中族人交谈,围进了一屋的人,我告诉他们村中的历史,他们也不甚明白,但他们心里会明白,外乡还有族人在关注着这里。我想,我会告诉更多的旌城汪氏裔孙,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祖先居住过的地方。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2:39:25
旌城村在南宋朝时期是皇亲国戚,大门前有照壁,这些已不复存在。更多的后裔分迁休宁西部及石田、山背、昆干、金城、上庄、上资、溪口、汪村鹏源等地。为了祭祀这里的始祖,康熙年间成立的汪氏隆宗会,在六十年前,仍然每年回来祭祖。
汪子燕
发表于 2009-4-1 14:42:35
精神可嘉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9:10:52
旌城村在唐初就有人居住,村前的官道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至今仍然可见。宋氏原本居在官道南面的山岗上,不知何时都已迁走了,当年先人的生活踪迹,却永远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旌城村不过百户烟火,汪氏可能只占四分之一,是否汪氏的沉落与地形有关,我不认同。宋时的旌城,明代的石田,清代的溪口,不同时期涌现的汪氏名人,史家当有记载。
旌城村前的金竹村民,当然也是汪氏的后裔,他们以什么职业致富,我不敢恭维。听村中老人细说从前,这都已成过去,未来是什么,历史会记住什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只希望见到仁义礼智信的后裔们,更加爱护自己的家园,更加尊重自己的祖先!
我们永远眺望这祖先居住的地方!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9:20:44
我欣喜地来到徽州,茫然地站在村南的古留亭前,身边的烟雨越来越大,却仍然坚信,雨过就会有天晴。徽州的文化与经济,不会走盲目的路线,人心向善,泾渭会越来越分明。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1 19:26:06
古留亭是乾隆时期的产物,与汪由敦有着重要的渊源,而这里的“毛主席万岁”,最终护佑着这座古亭。我与红兴老师在此留影,淌能万岁,也算是沾了毛主席的光。
汪超wangchao
发表于 2009-4-1 20:40:49
敬叹久子的自费寻宗之旅!
大公大仁,值得我辈学习是瞻!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4-2 12:34:04
雨下得大了起来,我们急促地赶往汪由敦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