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仕林 发表于 2009-6-5 21:54:33

楼上树芬本家所言
“敦礼、敦诗是第64世,离现在将近900年左右,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也约有36代。也就是说敦礼、敦诗公的后裔发展到现在,应在第100世左右。如果他们的后人,到现在只有89世左右,这个世系有可能是错的,中间很可能断代了。”
我证实楼主没有错,和我是一支的,道安-弥邵-伟三公系列,我是90世的,我在当地舒城是长辈了,93-96世的多,我目前所知道的汪家中最晚的是103世,估计有更晚的,但是我没有注意到家谱中124世的情况。


汪仕林

xb970607 发表于 2009-6-6 08:12:09

100世还是可能的,但是124世是很没有可能的

汪世泽 发表于 2009-6-27 10:08:12

我是枞阳永清堂的。第91世。可能是104世?

龙吉 发表于 2009-6-30 07:23:44

引用第19楼thwsf4571于2009-05-12 11:00发表的:
敦礼、敦诗是第64世,离现在将近900年左右,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也约有36代。也就是说敦礼、敦诗公的后裔发展到现在,应在第100世左右。如果他们的后人,到现在只有89世左右,这个世系有可能是错的,中间很可能断代了。根据我们查谱的情况,凡是属于婺源大坂派的,按他们的支谱,其辈份都在90代上下。而属于婺源还珠里派的,基本上到现在是100代上下。就是留居婺源的其他支系,他们的辈份到现在也有100代左右。我们太湖15支汪氏于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中,把迁徙到太湖的几支婺源大坂派的断代都接起来了,其中大文公支断了12代,贵谦公支断了14代;还有两支当时没有参加合修,但他们自己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话,承认断代了,其中大义公支断了13代,普相公支断了11代。为什么我们太湖在民国九年首修会谱时,能把他们的断代问题接上,说明当时已经找到历史资料佐证,不会无根无据乱接一气的。所以我们以民国九年的会谱为基础,基本理清了太湖汪氏的世系,解决了断代问题。宿松九支汪氏于民国七年合修了大成谱,其世系与太湖汪氏完全一致。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很有说服力(理),九十世以前的87.88,89是少了些,但124世确实多了点.100世左右是较准的,现在大家可参阅汪子明本家上传的通宗世谱,有很多支系在清朝中期都繁衍到九十世了,不仿对照一下自已的支系看是否掉代或多代,

shucwang 发表于 2009-7-22 14:08:57

此我谱所记124世汪德坤先生,目前没有明确资料,待差。

wj2000 发表于 2009-8-23 19:05:34

这个家谱与我们家的好像不一样。

汪济(潜山) 发表于 2009-8-23 23:37:11

我是第64世敦礼的后代,89世,中间没断。不能以25年一代推。我曾祖86以下,有88世健在83岁,而91世也已10岁了。73年中4世同堂,岂能有假?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舒城绒——敦礼——伟三公(永义堂)支系部分家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