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970607 发表于 2009-5-8 17:31:46

山东汪氏阳都一支考证

   据族谱记载汪氏居地:惟公七世孙质公,由新安迁旌德之新建,又五世至思立公复居歙之唐模,在郡西二十里之滚绣乡、二十一都新平里。椆墅、大里在郡之西稍北半里许,今滚绣乡二十二都绣衣里,五代仁忻公自唐模迁於此地,因多椆木遂以名之。其居至八世孙浤、消二公,析居大里,以其去椆墅一里故名。每于岁时聚会,庆吊相往返,实一族也。

    事实上,上溯到45世为华公(总第44世)长子建公后裔,而且质公(总第51世)是华公的7世孙的后代,字纯父,由新安迁旌德邑新建。质公的5世孙思立公(总第55世)复居唐模,又从新建迁到唐模。思立公第五代孙仁忻公(总第61世)从唐模迁居椆墅,后八代暨总第69世分为浤、消二公,浤公仍居椆墅,而消公迁到大里,两个地方仅仅相隔一里。实际仍然是一个家族。
    而68世为大作公大猷公大忻公三兄弟。与族谱记载建公支下派迁暗合。
    又安徽歙县《汪氏族原》记载,始迁祖思立,越国公华长子建文后裔,唐和元年间自旌德新建迁歙西之唐模,裔孙分迁邑椆墅、大里、蝽川中市、西山等地,遂别为16分支。
    又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记载,始迁祖思立,越国公华长子建文后裔,唐和元年间自旌德新建迁歙西之唐模,裔孙分迁邑椆墅、大里、丛桂、凝远等地。
    又据记载70世应桂、应瑞从椆墅分迁至大里,而我族谱记载70世祖为应瑞公。可以确定70世祖为歙县大里人。
    至于70世应瑞公后,有71世象先公,72世世公字子厚,73世贞保公,74世失讳,75世潜公既我山东阳都一支一世祖。
    族谱记载,潜公父亲既74世回歙县省墓后就去世了,并且葬在歙县,没有说具体地方,估计在大里。如果有安徽歙县大里的汪姓本家,恳请提供70世后详细资料,不甚感激。

汪的秋 发表于 2009-5-8 18:24:14

楼上本家请把61世仁忻公至69世发上.我们广东也是仁忻公后裔.

汪兴吾 发表于 2009-5-8 22:58:15

那么潜公父亲是福谦、益谦、垦都、忻都四人中的一位了。

xb970607 发表于 2009-5-11 09:09:07

应“汪的秋”本家要求,特此发上族谱记载的我支第60-70世的名讳
60    德昌公
61    仁忻公
62    延皓公
63    承满公
64    聪公
65    源公
66    秸公
67    友成公
68    大作公大猷公大忻公
69    浤公
70    应瑞公

另请教汪兴吾本家:
第一、据族谱记载,潜公父亲当时大明洪武年间在山东沂州府东莞县(今沂水县)当官,潜公应建文二年(1400年)乡试中举人,官至鸿胪寺。潜公之父因归省墓,卒於歙,遂合葬先茔。
-------如此说来,潜公之父在大里应该有记载,不知能否上传详细资料???尤其是71世象先公,72世世公字子厚,73世贞保公,74世失讳,75世潜公等各世来历
第二、恳请兴吾本家能否将相关族谱资料拍照也好,影印也好,发到我邮箱xb970607@yahoo.cn,我也好对家中父老有个交代。族中组织了多次寻根活动,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主要原因是不能确定老家是歙县大里还是婺源,感谢网站上网友上传汪姓迁徙资料,令人豁然开朗。家中长老们日思夜盼,泣血拜谢,不胜感激!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6-25 15:55:39

潜公祖脉考问


68世大作 >69世浤?潇? >70世应桂?应瑞? >71世象先 >72世尧 >73世贞保 >74世福谦?益谦?艮都?唆都?>75世潜

要搞清你族始迁祖潜公的祖脉,还需传上潜公全部子孙的名字,以便查对是否与本图76世、77世某连续名讳相符合?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6-25 17:37:00

这是山东什么地方.没听说过阳都呀?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6-25 17:47:59

哈哈............想起来啦.是临沂市的沂南.诸葛亮的故里。

汪明才 发表于 2010-6-25 18:58:10

江苏滨海74世为益谦,75世俊,76宅得,77世社生,78世寿安,79世道良,80世佩宗,81世景阳为滨海始迁祖!

汪兴吾 发表于 2010-6-26 21:49:29

看来潜公之父应为忻都了。

汪-杰 发表于 2010-7-11 16:27:37

回 楼主(xb970607) 的帖子

我们同为建公后裔,59世馗公是我们共同的先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汪氏阳都一支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