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会员、本家信
各位会员、宗亲:近日通览各位会员的入会申请表,现将表中关于寻根问祖的求助及愿意提供这方面帮助的所有信息开列于下,请大家仔细阅读,并希望发扬互助友爱精神,发挥我会的优势,尽力给求助同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会员寻根问组求助信息及愿意提供该项帮助的信息
1、云南镇雄汪聪:请求贵会帮助查清本支汪胜三公以上情况。本支祖上汪胜三公湖北麻城孝感乡人,于大明洪武14年调北征南时随傅有德、沐英大军南征,任指挥之职。据传,具体地址是:孝感乡汪家诃。同来的有詹(元一)、戚(伏一)、万、傅、许(官伏)、汪(胜三)郎(胜保)、邓(隆陆)龚(仁玖)申(亨士字召禄)十大姓,称“十大指挥”。各家族谱都记载:以麻城县孝感乡大石板为籍。据查洪武年间麻城有太平、仙居、孝感、亭川四乡,成化八年撤孝感并入仙居,嘉靖时,析仙太之28里入黄安(今称红安)。请贵会帮助查清胜三公以上情况。(求助信已经在网上公布)
本人入会后愿意为会里提供我地汪姓族人的支系情况。
2、福建福州汪虓:本人诚心希望能为汪华研究会献一份微薄之力;同时也盼着能有一天找到自己的祖人。
3、广东深圳汪士林:愿意为发展汪氏宗亲网和汪华文化研究会工作贡献力量,多做研究工作,目前我已经收集了大量资料,自己有一套完整的舒城家谱,希望能够探索从58世中元自婺源大畈是如何到安庆的迁移路线。
4、湖南湘西汪祥文:追根寻祖,完善和修我族谱未尽事宜。
5、青海湟中汪岳荣:我们这支属于一支人口较少的特有支系-少数民族蒙古族支系.随着年代的久远,随已被汉化.但是研究家族自己家族过去历史的信念没变.现在作为一名学生能将自己家族文化已经家族历史介绍于大家是我的荣幸,但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研究我们这只特殊支系困难,希望能得到贵会的帮助.
6、湖北黄冈汪(广)洋:
以网名baconwang在汪氏宗亲网上以提交以下资料及文章:
<<黄冈世泽堂汪氏宗谱>> 扫描版和文字版
<<汪氏宗亲分布图之湖北>> 初稿
<<歙县唐模思立公支下“汪氏十六族”浅析>>
7、安徽池州汪长富:可以提供道光二十年木刻版和民国二十一年木刻版 青阳长垅《汪氏宗谱》传承资料,可以奉献自己多年来对汪氏历史、汪华文化和统宗谱牒的研究成果。
8、江苏盐城汪海生:我籍贯是江苏省邳州市,遗憾的是至今我并不知自己属于汪氏的何支何世。我恳切希望研究会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
9、巴西圣保罗汪明磊:寻找安徽歙县崇(音)仁堂字辈: 振(?)-家-明
10、浙江金华汪维华:意向:了解汪氏家族史,及详细的雍睦堂历史。
11、浙江杭州汪衍平:希望通过参加研究会能够让我更加了解我们家族的迁延途径,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汪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
12、浙江淳安汪由军:需要贵会提供从一世祖至淳安丫山的祖谱。
13、重庆汪涛:寻求我们这支从湖北孝感迁移来长寿的原址,孝感汪家和安徽汪家的渊源等。
14、北京中科院汪涛:想了解自己的家族一些历史史实,以及汪氏的乃至中国的家族文化(祖籍河南信阳光山)。
15、河南固始汪洋:我是竹林汪氏后人,家在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我支系同为汪华后人,因支系宗谱缺失,尚不知在总世系占多少世,希望能加入研究会,寻得我支根源。也希望研究会能给予帮助!
16、安徽黄山汪爱琴:想知道我来自何方。
17、广东深圳汪德秋:希望通过加入贵会能够更深入了解汪氏文化的底韵和补全广东梅州支系的族谱完整.。
18、重庆汪清明:需要研究会能帮提供一些修谱的相关资料。
19、甘肃兰州大学汪受宽:我祖籍歙县堨田,曾祖父7岁时,因战乱(清军与太平军打仗)父母双亡,随一堂叔逃难苏北,遂安家于此。祖父于1910年前后回过歙县堨田,参与重修家谱。据说我家属于堨田敦德堂,但因为旧钞家谱于 60年代遗失,现在无法将曾祖与本人手中所有的《歙西堨田汪氏家谱》(复印本)接续。不知研究会是否掌握有1910年前后堨田汪氏的家谱?
本人手中现有两种家谱,一是安丰本家汪锡寰保存的家谱抄本复印件,一是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复制的光绪癸未(1883年)刻印的91世汪家椿初撰、92世汪邦忠续成的《歙西堨田汪氏家谱》,另外,我发表过两篇研究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历史的文章,一篇为《巩昌汪氏的族属及其与徽州汪氏的通谱》(《民族研究》2006.3),另一篇《可信与不可信——对〈漳县汪氏族谱〉的剖析》(《天水师院学报》2008.6),研究会如有需要,可以提供。
20、辽宁大连汪玉明(祖籍安徽旌德):本人为扬州汪氏小苑的第四代后裔,我的父亲就出生在汪氏小苑,希望能借本会帮我寻根,也愿意为汪氏家谱的续谱做贡献。
21、安徽霍山汪庭鉴:借助于《汪华研究会》这个平台,梳理族人繁衍和迁徙的脉络,加强各支系的联系与交流,提高汪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我辈梦寐以求的愿望。
22、北京汪栋:本人祖籍江苏常州,后随父母到北京,很想知道自己的支派和辈分。
23、广东佛山汪强:需要本会提供湖北的宗亲信息,方便我查到本人的支系与世代。
24、安徽合肥汪本能:需要研究会能帮助寻根问祖。
25、安徽黄山市汪大道(徽州区潜口):我可以提供汪氏1世祖及夫人起至本人92世的夫妇的长生录一本。我整编的家谱自1世祖至本人92世,除每代先祖有简历外,还有挂红线图和先祖画像。根据我家谱的资料,为台北汪道渊和淮南汪长墀建有家谱2本。
26、山东济南汪德润:本人出生于山东济南,听父亲汪仲祥讲,祖籍安徽桐城,但属于何支派不详,希望研究会能提供有关信息,
27、江苏徐州汪国林:希望研究会提供无为荷叶地汪氏-----龙溪堂,六十世至七十世更权威的资料。
28、四川南充汪清学:根据家谱记载、我们是徽州歙县人,列祖善之、汪纲、字仲举。宋.熙甯时徽州婺源县人。安徽婺州县大石板东汪氏人氏。本人想寻根溯源清理自己是属于汪氏家族的哪个支系。到现在是多少世代了。
29、浙江台州汪旭樟:想弄清祖上是哪个支系的,属于哪个世代。(爷:汪静波,父;汪汝进)
30、安徽黄山吴志明(原姓汪):现家有汪氏祖簿、地契、遗嘱共三本,想请求本会验证是否真实,正本与副本否。
31、安徽金寨汪达梧:我支系现保存有清乾隆四十年所撰修《汪氏通宗世谱》(不完全),愿提供有关史料。
32、安徽金寨汪达群:本人父子两代为宗族保管《汪氏通宗世谱》,愿为本会提供有关史料。
33、山东临清汪达成:要求帮助提供越国公汪华及明朝宰相汪广洋的有关历史资料,并帮助寻找其有关各界名人题词。
34、广西玉林汪(匡)昭梅:交流信息,寻根探源。
35、.安徽黄山汪德滋:探讨黟县与相关县地汪氏分布、聚居地溯源等。
36、安徽潜山汪荣铭:希望研究会能帮助查找成二公之后(原桐城罗家岭)汪氏宗谱(务本堂)老谱。
37、.安徽金寨汪永辉:愿意为本会提供本支续谱,还有我们近支的歙县深渡镇琶源村(联系人汪加侠,电话0559-6818520)、歙县北岸镇新桥村(联系人汪金汉,电话0559-6849009)族谱。 会长辛苦了。。
一起努力。。 我是贵州省开阳县的.我家没家谱了我只知道几个字辈" 蒙元 泽 云. 我是"云"字辈下一代就不知道了也不知道最早是从哪儿搬来的只知道我家以前那里姓汪的很多现在不多拉,我想有本家的联系一下我 我已好早点想弄清祖上是哪个支系的,属于哪个世代. 谢谢!(老祖:汪蒙怀,爷爷:汪元文,父亲:汪泽华。)有知道的本家请联系我一下:QQ:573624988 电话:15985101528 汪刚 1、该支可与织金县的汪诗明联系。本网已有介绍。
3、桐城这支世系基本清晰,有部分桐城谱系可查。
7、感谢长富宗亲,您的研究成果是大家共同的喜悦。
11、这支是否江山大陈汪氏?可与大陈汪氏联系。
12、淳安是汪氏聚居地,有大量家谱可供查询,只要你用心查找,问题就能解决。
13、孝感只是移民地,可能是从附近的地方迁出的,你可多看看黄冈地区的相关资料。
14、你可多看看《中国移民史》,多寻找曹树基、唐力行、顾廷龙等资料看看。
15、我所了解的竹林汪有两支,一支是桐城白果乡,一支是休宁县竹林汪,具体地址也可查到。
20、这支已与他多次交流,建议了一些方法与途径,但还得实地踏访为好。
26、希望提供些详细地址、传说、水文等祖籍情况,桐城汪氏人口多,分布广,希望积极联系。
35、徽州地区的地理资料我基本有,但你得缩小范围。
36、你们的谱不是修好了吗? 会长整理辛苦了,我们一起努力! 云南镇雄汪聪:
可以向汪运恩,汪孝先,汪先进本家请教,据我所知,越国公七子爽公支系65世汪介然长子岱公后裔第73世汪省一有三子,次子名叫大山,生二子: 胜五和胜六, 季子名叫元七,生一子胜中.唯有省一公长子资料不详,如果省一公有七个孙,那么汪胜中也许排为第四(即胜四),那么胜一,胜二,胜三会不会就是省一公长子之子呢? 10、浙江金华汪维华:意向:了解汪氏家族史,及详细的雍睦堂历史。
请问:汪维华本家,您上代是否从旌德县出来的?
一、《雍睦堂》在旌德孙村。 义门汪氏 西庄 元永支孙村派。元永公是 文谅公长子,传至六十三世 圻公(宋朝)由新建迁居孙村,圻公为迁孙村始祖。
二、汪氏家族史,请您自己在宗亲网上认真搜索一下就有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三、关于旌德义门汪氏:
四十四世 华公第八子 俊公,其次子 处方公自绩溪登源迁歙县黄墩(篁墩)。传至五十一世 广公,五代后期为避乱,携子 渐公由歙县篁墩迁旌德新建。此后迅速繁衍,渐公有一子,四孙(名令蔡、令昭、令规、令郢,分居下、东、西、陈四庄,以启四派,尊 渐公为迁旌德新建始祖),曾孙十一,玄孙三十有八……。渐公“善於生殖,孳蓄成群,艺植弥望,一时丰于赀,而田畴改闢,殷殷称富盛”。至宋真宗时已经有田近万亩,食口千三百馀人,十世同居(注: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不分家产,经济统一核算)的大户。经地方政府上报朝廷后,宋真宗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旌以“义门”二字(注:“义门汪氏”即由此而来)。渐公之曾孙——西庄令规公之子——文政与文谅携土特产进贡谢恩。宋真宗赏赐白金,文谅不受赏金,要求换赐经书,以“教吾子孙”。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文谅“以赐金输国子监,易书以归,建监书阁贮焉”。并建义学于东山,延名士教子孙,以至“四方英才皆来受教”。受其影响,捐款输田办学兴教,在旌德蔚然成风。
清嘉庆《旌德县志》上说,“旌德在深山穷谷之间,风声气习争尚简撲”“敦本重农,尚文儒,守节俭……”“旌虽山邑,人烟凑集,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馀,其次不下数千,至少亦三二百人。族各有祠,每春冬必合祭,以相联属。姓各有谱,凡支派必分列以序……”
据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旌德《汪氏义门世谱》记载,自始祖颍川侯迄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历二千三百四十三载,渐公支裔已发展至一百零八派,传八十有八世,自乾隆丁卯(1747年)以后续丁凡四万一千三百有奇,分居旌德各村镇。……
四、汪维华本家名字中的“维”,如是旌德义门的排行,应是89世。 會長辛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