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1:56:14
路的西边是革新的家,他的母亲仍然住在这里。这就是根。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00:07
当我们一行走到堂轩基址上时,迎面遇到正准备外出干活的汪潮海宗亲,他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他家。从他家的房屋结构看,这里居住的人家最怕雨水的侵害。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02:33
贵华宗亲急切的与老家合影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08:37
潮海宗亲拿出家中最好的香烟——玉溪烟来招待我们。我们在家里,谈着家事。你看潮海的家属多高兴,喜笑颜开迎宗亲。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12:43
汪忠志老人与汪兴吾老师帮助我们从谱中推断潮海家的祖上情况,潮海虽从小听大人说过一些情况,但从谱上能见到,让他乐开了花。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14:28
贵华宗亲对老家的家什也来了兴趣。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21:51
站在堂轩基址大门前的位置向前看,门前的一颗印跃然眼前。是的,这里的确出了不少人物,他们是汪炼堂、汪心濂、汪世铭、汪伏生、汪廉、汪甘霖、项子明(本名汪志天,因参加学生运动而改名,曾任北京市委秘书长、北大党委书记)等等,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着重要的一页。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33:16
我们在村中询问着关于“四仪堂”、“来喜”、“双喜”,理清着各房支的关系。谈论着汪举人、三老爷、四老爷对宗亲的照顾与救济,他们永远记得。
宗亲相认,终有一别。我们相拥在一起,这是一家人。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36:57
早在十一年前,我骑摩托车到汪家大屋,就是茂贵叔父向我介绍村中情况的。如今看到他,仍然年轻着。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9-11-10 12:46:13
潮海兄站在堂轩基址前为我们送行。
革新家的竹林还真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