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彬專訪汪濤長輦
2010,7,17 早上七時半,自板橋上920公車,到了林口坐過了頭。再坐出租車找到 {夏雨惟思} 安養院。見到長輦,我第一句話,我從蕪湖來,把六月帶回的一點糖食,送給他。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
接下來我有很多問題問他:他聽力神智不佳,我一知半解,他自蕪湖中學後,到過金塞念立煌工職
機械科,上過立煌安徽學院二年。
在滁州縣政府工作後,1949年隨軍艦自上海來台。由同鄉介紹到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上班,
後到台北文山管理處退休。1961年與台中廖明霞女士結婚。
回 楼主(汪昌彬) 的帖子
哈....哈......昌彬本家今天终于看到你啦..... 照片中的是我大伯、大妈,还有哥哥和小侄。我家两代人在文革后的几十年里断断续续的几次询谱均不能有所收获。06年夏天,通过一次偶然的网络搜索,我来到了宗亲网,并发了一篇寻宗的帖子,在与几位宗亲简单的交流后,因未能有线索,渐渐地便很少来到这里。不想却让汪昌彬先生一等就是四年。直到今年的7月4日、5日先后收到龙眠久子和汪昌彬先生的邮件,这才与昌彬先生取得联系,原来他便是主持96年梅城汪第五次修谱的汪海波先生。
5日晚,我特地从堂兄处请来自汪德明处寻得的梅城家谱复印件再次认真详读,终于有了与祖宗认祖归宗的感觉。当即手捧家谱,兴奋的拉着妻子给她讲我这近乎奇迹般的寻宗经历,并四处给家人打电话报告这一天大的喜讯。
半个月来,汪昌彬先生多次邮件、电话向我询问有关我家迁徙的历史,而惭愧的是,我远不及昌彬先生了解的多,而今日他又亲探望了我大伯一家,更是让我感动。
昌彬先生对修谱事业的专注与执着不禁让我感慨,这段时间我时常会想,不论对待生活、工作、家人都应当象汪昌彬先生这样用心、执着!所以,族谱不仅记载的是我们汪氏家族、姓氏的历史,更应当是我们汪姓人永不能遗忘的品格!
感谢汪昌彬先生!同时也要感谢龙眠久子及另外几位宗亲的帮助,谢谢!
小刚
回 2楼(我是德字辈的) 的帖子
感謝小剛叔,你雖然年輕,同我在台三子同年,但你非常有理想。有抱負。雖然工作忙碌,仍不忘祖先偉大的傳承。
我年歲雖高,但並不落伍。有關電腦各方面還在努力,所以我十幾年來,一直在打家
譜。請多上家網,彼此鼓勵。
回 2楼(我是德字辈的) 的帖子
為了外縣的梅城移民上譜,自老譜尋找記錄,發現滁州有大英及大`猷兩支家族。於是在1994年10月10日那天正式國慶日,我同汪志忠由南京過江,到了滁州市一段政府縣誌辦公室。見了王玨先生,廖小姐。電話是 0550-322871
他們指示我去施家集去找。到了施集學校,見了校長汪懷泉。他不是梅城汪。沒有下文,當晚住
鄉招待所。破瀾址之至。
10月11日又回到東大街縣誌辦。找一些資料,晚住東大街新華旅社。第二天回到蕪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