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棠作浅绛人物画更精彩(图)
<strong>汪友棠作浅绛人物画更精彩(图)<br /><br /><img onmousewheel="function anonymous(){
return imgzoom(this);
}" onmouseover="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this.style.cursor='hand';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false;} else {window.open(this.src,null,'');}
}" src="http://www.cnjdz.net/new/editor/UploadFile/20063994656671.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body.offset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 border="0" /><br /></strong> 清末民初时浅绛彩瓷画名家中,汪友棠的名声卓著,尤以宋人风格山水画见长,传世浅绛彩瓷作中也大多为山水画,其实汪友棠的人物画更精彩,只是存世作品不多,今人不甚了解而已。笔者近日觅到一只汪友棠作“榴开百子”图小酒盅,使我们对这位名家的画艺有了新的认识。 <br /><br /> 此小酒盅口径6厘米,高3.5厘米,绘有一个熟透而开裂的大石榴,无数榴籽像一颗颗红宝石样嵌满榴身。大石榴上趴着两个顽皮而可爱的童子,双手攥满了榴籽,嘴唇已吃得鲜红欲滴,似乎还不满足,在淘气地斗着嘴。其中一个上身赤裸的童子贪婪地盯着另一个手中的石榴籽,另一个童子撅起小嘴赌气地瞪着对方,双方互不相让。在这方寸之间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石榴画得比人还大,而童子的脸庞只有豌豆般大,眼鼻嘴却像几粒灰尘那样细微,然而却画得神采飞扬,把娃娃的天真和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惜墨如金、笔到意显。 <br /><br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酒盅小巧,画面有限,作者有意将侧身的婴孩沿底足而画,底足成了一座石凳,小孩仿佛正好坐于石凳之上,真是构思巧妙至极,非常人所及也。 <br /><br /> 整个画面设色淡雅,以红色暖调为主色调,借以表现欢快幸福的“榴开百子”的主题。但同是红色的石榴花、石榴籽、石榴皮、侧身童子衣裳、正面童子肤色及白里透红的脸却深浅有致、层次分明、毫不含混,真可谓“红分五色”,把彩水墨画应用得炉火纯青了。 <br /><br /> 由于在瓷面上作画,浅绛彩大多画得粗率,人物大多也是千人一面。而汪友棠的人物画极富个性,脸上五官虽着墨不多,看似随意点画,却出神入化地把人的眼神、情感和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除了绘画功底深厚,还需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力。 汪友棠浅绛彩瓷板画赏析
2006-06-26 11:31:00 来源: 汴梁晚报
瓷器中的彩绘瓷有诸多品种:五彩、三彩是以使用彩料的多少来称呼;硬彩、软彩是以彩料的质感来区分;而浅绛彩则是以绘瓷的彩料颜色来命名的。浅绛瓷虽然只盛行于清末至民初短暂的数十年间,但是在中国陶瓷史上却留下了清新淡雅的一笔。当时景德镇的绘瓷艺人受水墨画名家风格影响,在白瓷上先进行水墨勾勒、皴染,再施以淡赭、花青、浅绿,着意于轻淡柔和,一改艳红浓绿风格,赢得了当时人们的青睐。
浅绛彩瓷在烧制工艺上属于低温釉上彩,画面彩料容易磨损脱落,不易长时间保存。在汴梁鉴宝活动中,某位藏友带来的两块浅绛彩瓷板,因其保存完好,淡彩润秀,感觉不错,但因当时藏品太多,只来得及拍照存档。近日闲暇从电脑中调出这两块瓷板的照片细审,发觉竟是清末民初浅绛彩瓷画大师汪友棠的作品,而且又是用来赠给清末重臣鹿传霖的礼品,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内涵丰富,弥足珍贵。
其中一块尺寸为23厘米×16.5厘米的文饰画浅绛彩人物,表现的是“秦国丞相百里奚认妻”的故事。另一块尺寸为38.5厘米×28厘米,为文饰画浅绛彩山水,画面上山石平缓险峭相间,设色虚实浓淡相宜,颇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笔意。画面上方留白处以流畅的行书题有:“沧江隔岸转峰腰,蹗蹗车轮度小桥。何似老渔闲把钓,忘机物外乐逍遥。时属庚子之初冬,姊丈滋轩大人雅玩,弟王聚奎赠,汪友棠写。”下面画朱文印一枚。
汪棣,生卒无考,字友棠、柳村,安徽黟县人,与程门、汪藩、汪章、余筱秋、许品衡等俱为清末民初浅绛瓷丹青高手。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块瓷板皆为名叫王聚奎的这个人定制,一块用来赠给“姊丈滋轩大人雅玩”,另一块是用来赠给“姊丈芝轩大人雅玩”。经查对,“滋轩”和“芝轩”为同一个人即鹿传霖。鹿传霖(1836年至1910年),可不是个一般人物,他是直隶定兴人,字润万,一字滋轩,亦作芝轩,号迂叟,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27岁。历任桂林知府、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四川总督、广东巡抚、河南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和军机大臣等职。
另外赠与的年份“庚子之初冬”,也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庚子”即清光绪26年,也就是1900年。这一年正值满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是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5日凌晨西太后挟光绪皇帝等人仓皇出逃。鹿传霖以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亲率三营精锐卫队疾驰北上“勤王”,在山西大同与西太后、光绪皇帝等一干人马会合。惊魂未定的西太后对鹿传霖的万里救驾之举感激之至,到太原时即拜为两广总督、军机大臣。后来宣统皇帝登基时,被视为清廷忠实捍卫者的鹿传霖位极人臣,与摄政王载沣同受遗诏辅佐幼帝,拜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至于王聚奎是何许人,因资料所限无从查考。按瓷板上题识鹿传霖是其“姊丈”,但据史料所载鹿传霖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姐夫。那么鹿传霖怎么又成了王聚奎的“姊丈”呢?其中一块瓷板上画“百里奚认妻”的典故,确实令人疑窦丛生。难道王聚奎的姐姐是鹿传霖的结发妻?否则只能以王聚奎是鹿传霖某位被遗弃的姬妾的弟弟来解释了。在鹿传霖勤王有功、官运亨通之际,在另一块瓷板上竟然题写上“何似老渔闲把钓,忘机物外乐逍遥”相赠,也是颇耐人寻味的。
近几年介绍晚清浅绛彩瓷的画册出版了不少,古玩市场上浅绛彩瓷从不起眼的冷门货,顿成收藏者的追逐之物,尤其像汪友棠这等名家的作品,价格直线上涨。在各地的收藏品市场上,平常日用的浅绛彩瓷还时有出现,但这种有着特殊历史价值的传世品已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
作者:绪智
(来源:汴梁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