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6-7-16 09:42:28

哲学眼光再看红楼 新锐汪宏华重解名著

<p>哲学眼光再看红楼 新锐汪宏华重解名著</p><p>--------------------------------------------------------------------------------</p><p><a href="http://www&#46;qianlong&#46;com/2006-06-24">http://www&#46;qianlong&#46;com/2006-06-24</a> 09:17:50</p><p><br />  认识汪宏华是在四年前初夏深圳大学的一堂哲学和红学讲座上,此前只是看过他九十年代在该校学报及其它刊物上发表的几篇颇有见地的论文。平头、短恤,虽年过三十,但仍是一脸学生模样,以至于走上讲台时台下一阵小语,不知是惊叹还是失望。但很快就平静了,一连串新观点和新概念让人为之一振,精彩之处笑声、掌声不断。过后文学院张卫东教授感慨地说:“还从来没有看见同学们平时这样积极、踊跃过。”讲座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哲学和小说是《红楼梦》的一物之两体,向上看是哲学,向下看是小说;《红楼梦》不仅只写了八十回,而且前七十五回就已在哲理上、结构上形成了自足体系,现代人原本是很荣幸的,不幸的是被好事者歪曲了。这种利刀斩乱麻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太好了,作为一般的读者谁也不愿去研究原著以外不确定的东西。此后,校园里掀起了一阵《红楼梦》热,而且大都看完前八十回就看不下去了,从头再看,或者去翻汪宏华的文章。从那以后他在我心中就留下了“新锐”的初步印象。 <br />  之后由于工作南北两地, <br />我们很少见面,但电子邮件从未间断。这几年感觉他又发生了层层蜕变,目不暇接。就像他自己说的,哲学能让自己的思想新陈代谢,往往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最后几万字。他对很多作家、学者拼命地为自己过去作品的缺陷辩护很是不解。古人尚且英雄不提当年勇,更何况知识变化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时间会让一切相对真理成为过去,作者应该比读者先一步用更完善的作品将过去的错误或平庸淘汰掉。他常说人的一生最后能剩下几句话、几个公式流传下去就很有价值了,自己据理力争是没有用的。 </p><p>  虽然他三句不离《红楼梦》,但在红学和哲学之间还是更偏向于哲学。在他看来《红楼梦》只是古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过渡的枢纽,是剖析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实验小白鼠,是整合文理学科向前发展的初级平台。每个哲学研究者都必须基于某个他认为合适的实体。一滴露珠尚能反射广袤的世界,更何况一本现实主义的巨著呢?在他看来,《红楼梦》就是一颗晶莹剔透、浑然一体,折射着无限可能的明珠。他的理想就是将明珠从浑浊的泥水中托出来,擦拭干净,让人们重新看到它清纯、光亮的本色。《红楼梦》的可悲之处却正是被曹雪芹深恶痛绝的“假”和“功名”深深掩埋了。在红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两种声音影响最大:一是矫揉造作的做假者,他们之中有的煞有介事地声称看到了后面多少回,有的说参与了曹雪芹的创作过程,或者说《红楼梦》是由几个本子拼凑而成。善良的人们往往对他们的“亲历亲为”信以为真。二是名人的声音,他们大都只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红楼梦》有所涉猎,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就被很多人不分优劣奉为经典。更有一些人对谶语和隐寓津津乐道、长篇大论,陷入曹雪芹所谓的“追虚逐妄”。这种“时尚之学”的遗风将《红楼梦》这个“清清白白的女儿,也学得钓誉沽名,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时到今日,这部小说被重重声色货利包裹,已是很不灵验了。或者教人望而生畏,不敢往里看;或者将人误导。 </p><p>  在汪宏华看来,读《红楼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看前八十回,如想再深入一点,就一手捧着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明清哲学,一手捧着《红楼梦》。这样就没有理解不了的人物,没有解决不了的悬疑。反过来,借曹雪芹的智慧,也没有理解不了的中国古代哲学。虽然明清其它小说也都基于一定的哲理,但其先进性和完整性都不及《红楼梦》。中国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末清初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出现了李贽、陈确、王夫之、颜元、李恕谷等叛逆型的大哲学家,是他们将哲学从天上拉向了人间,而到曹雪芹这里就将它完全降落到了地上。他之所以将哲学和小说统一起来,正是意味着他的哲学走上了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原本抽象、虚空的哲学渗透到每个人的言行、品貌之中,演化成了日常生活。哲学发展到现代,更是从文字、艺术、生活中走出来,进入了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以及社会和自然各种应用技术中去了。在哲学以核裂变的方式和速度向下分解的时候,汪宏华认为作为它的基本脉络还是不变的。哲学的中轴线就是时空理论,这是现代哲人在回答唯心或唯物之前先要研究的问题,因为他发现从源头上说,时间对应的是精神,空间对应的是物质。这些年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时空体系,原来在时空相对论、宇宙学方面中国人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p><p>  从物理学中的时空论又自然而然会引出能量论,能量是时间和空间共同的产物。在汪宏华看来,哲学不只是此前人们所说的为了认识宇宙的规律,为了探明世界的本原,更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主体的人如何聚集和传递能量,如何使自己、家庭、国家和社会这四个整体同时变得强大,达到更加自由、独立、稳定的境界,并形成可持续发展。曹雪芹本人正是深得此道,聚集了超出常人的能量写出一部巅峰之作,横亘在古人和今人中间。但他的超人能量不是来自特异能力,而是来自他创立的第三代辩证法。汪宏华一语道破天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就是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道或辩证法是哲学的中心。“一阴一阳之谓道”或“有、无”之道最初就是阐述的第一代矛盾对立的辩证法。后来经过不同时代的哲人、自然科学家,更有唯物论者注入新的解释,“道论”逐步发展成了第二代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但曹雪芹认为第二代辩证法是关于天地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适用于具有高级思维的人,于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关于人和社会的第三代辩证法。虽然这一辩证法至今尚未在哲学层面予以确认,但它早已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了,甚至可以说现代文明当初就是由朦胧的第三代辩证法催生出来的。而如今它被完整地提出更是有可能引领现代社会从自觉走向高度自觉,从文明走向高度文明。《红楼梦》或许真会如汪宏华所想成为强国梦吗? </p><p>  以哲学的眼光看待《红楼梦》使汪宏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解读了这部小说,还从中发现和引申出了一些普遍规律,古为今用。很多也许是曹雪芹当初始料未及的,但这并不矛盾,就像孙子兵法被用于经济、管理,就像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落地的苹果本身肯定不知道万有引力,但只要万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遍意义就可以了,苹果的故事即便是杜撰也无妨。在汪宏华看来,研究红学不是挖空心思寻找一百个证据证明某个人的结局,读者如果没有曹雪芹“通灵哲学”的认识和准备是永远不能接受某种结局的说法的。而且主要人物的结局既然当初作者决定不写就说明不是最重要的,先只需知道真假、正邪各种人的结局都很悲惨就可以了。他不写出来是不愿看到悲剧的重演,他的理想是要改变社会兴衰更替的宿命规律,进而改变书中人物更准确地说是全社会的人的命运。这就是他对自己新哲学寄予的历史和政治使命。看到了作者这个层面的思想,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结局上了。当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人物结局自会在不经意间一一显露出来。此时比一切证据更能说服自己的是曹雪芹的哲理,因为热爱和追求真理是人的本性。 </p><p>  最近见到汪宏华是在今年五月下旬北京几所高校的讲座,依旧平头、学生模样,只是言语多了几分自信与平和。感觉他的思想又有了新的超越,锐气更是逼人。但见他一手捧着中国哲学,一手捧着《红楼梦》,将“金陵十二钗”与“通灵之说”图文并茂,解析得入情入理,令在座的观众耳目一新、如沐春风。</p><p />

亮翁 发表于 2006-8-24 15:48:46

哲学和小说是《红楼梦》的一物之两体,向上看是哲学,向下看是小说;
《红楼梦》只是古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过渡的枢纽,是剖析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实验小白鼠,是整合文理学科向前发展的初级平台.
---- -----从哲学的角度剖析&lt;,红楼梦&gt;并重新衡量其社会功能,汪宏华是第一人!

      汪宏华一语道破天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就是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道或辩证法是哲学的中心。“。
      “一阴一阳之谓道”或“有、无”之道最初就是阐述的第一代矛盾对立的辩证法,
      第二代辩证法是关于天地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曹雪芹研究主体的人如何聚集和传递能量,如何使自己、家庭、国家和社会这四个整体同时变得强大,发展出了关于人和社会的第三代辩证法,达到更加自由、独立、稳定的境界,并形成可持续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哲学眼光再看红楼 新锐汪宏华重解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