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8-29 15:34:38

此汪广洋著"凤池吟稿",系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民国七十年四月由台北市高邮同乡会在中央图书馆借出景印。

桑梓文献、得以流传。
珍贵史料,慎重保之。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9 17:28:33

感谢道生本家 为我《忠勤堂》提供如此“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
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最“权威”,最具说服力!
    再谢道生本家!!!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9 20:20:37

回 5楼(汪寿杰) 的帖子

寿杰弟:
    对不起,也许是我错了,愿为“以此引起的不快”向你致歉!
    愚首发,全凭记忆而发,故多一“之”
      又发,乃查对后所发。正确。
    本不想为此“浪费”时间,但为上面的帖子内容便于理解,还是忍不住“啰嗦”一番。
   “草书”与“正楷”,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仅凭字形无法辨认。
    先说“某”字: 原图是什么的“么”字去掉斜上的一撇。此乃过去老式文人,为了书写方便,所作的一种“草符”而已。用毛笔书写“撇——横——勾”,不抬笔画成一个“上出头的三角”,就是某字的草符了。其实,相当于现代的“叉”号——即“×”号。原图画个勾点一点,是另一写法,意义相同。
    再说“天”字。 天字的草法,起笔那一横特明显,《中国草书大字典》《书法字海》《草字匯》《草书要领 》诸典籍中,除【明· 文征明《滕王阁序》】所书“天”字起笔略小(横笔也很明显)外,其余,所占比重均很明显。
    《序》图上乃一“连贯的三斜点一勾”,和“天”字不贴边。乃是“之”字。
    上述,乃愚兄“痴人说梦”般的臆语而已,不对之处,请君教我!
          以此带来的不便,再次致以歉意!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8-29 22:02:04

回 6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看来,临清陶山忠勤堂宗亲理事会应抽空到扬州查访本支宗亲了!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9 22:44:20

Re:回 6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引用第13楼九华星云于2010-08-29 22:02发表的 回 6楼(胖子道生) 的帖子 :
看来,临清陶山忠勤堂宗亲理事会应抽空到扬州查访本支宗亲了!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九华星云本家说得很对,看来达成会长应该慎重考虑下一步查访的问题了!!
恭请胖子道生本家先行查访一下,摸摸底儿。到那时,可是要给您添麻烦的吆。
      先行奉谢!!!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29 23:18:35

             致各位本家 :         那位本家能帮我查一下【《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凤池吟稿》别集类五(明)】中【《凤池吟稿原序》篇】吗?
    那位本家能帮得上忙,请给以帮助为盼!!
   
          在下先行谢过!!!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8-30 21:20:14


今天特意请了个高人,把我预置的《凤池吟稿》——宋濂《序》之原图局部贴上,供大家探讨。(请大家结合上面12楼在下所发的帖子)特别是善草书的本家帮忙仔细辨认一下。不是我小题大作,而是此二字很关键,也很重要,关系到文中的“定义”和广洋公名字的鉴定问题。
          先行奉谢!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9-30 18:27:42

回 1楼(汪寿杰) 的帖子

七弟你好: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把这篇《汪右丞诗集序》的文字校对了一遍。本着对祖先留下的这点文献,研究好研究透的目的,和于“研究会”荣辱与共的心情 ——也可说是“集体荣誉感”吧,把值得“斟酌 ”的地方指出来,以供参考,权且是帮你校对一下,千万不要误会、是愚兄在故意“挑毛病”啊。
    (1)第三行“然其情也曲以畅”句      ——多一“也”字。
    (2)第四行   “览乎城宫阙观之壮 ”    ——应为“览乎城阙宫观之壮”。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非善功诗” ——应为“尤喜攻诗”。
    (4)第二自然段一行最后   “旌旗翩翩” ——应为“旗纛翩翩”。
    (5)第二自然段第二行   “夫及其治定”——应为“先及其治定”。
    (6)第二自然段第二行   “入坐庙堂” ——应为“入坐朝堂”。
    (7)第二自然段第三行   “故其诗典雅兮,严···”——应为“故其诗典雅尊严,·····”
    (8)同上稍后      “如揖如趋者,言他······”   ——应为“如揖如趋,此无他········”
    (9)第二段最后一句   “亦其势所明宜也”    ——应为“亦其势之所宜也”。
    (10)第三自然段第二行 “民纷者,大非正”   ——应为“民彛甚大非止”。
    (11)第三自然段二行尾、三行头 “而为丰腴,其跃然,诗之体···”——应为“而为丰腴矣,虽然诗之体···”
    (12)          三行“···歌谣,++每出诋隶侮辱女之手”——应为”歌谣之辞,多出氓隶妇女之手“
    (13)          四行    ”公明大夫“               ——应为——"公卿大夫”。卿:为草书。
    (14)第四自然段      “以为一代之盛典乎”         ——应为“以为盛典乎”。
    (15)末段            “·····诗化并传不松者”      ——应为“诸作并传不朽者”。
    (16)即“公名某,乃上之所赐”句——上面已说,不复赘言。
   打完这些,天已黑下来,心意尽到,理解程度在个人,但愿不要认为是愚兄故意找麻烦,余愿足矣!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9-30 18:58:49

回 17楼(汪根远) 的帖子

谢谢根远兄,你发此帖之前,我已进行了部分校对,请看《凤池吟稿》专贴7楼。
看到这个贴子,知道还是有很多问题,慢慢修改吧! 该贴已经复制到《凤池吟稿》专贴33楼~

汪根远 发表于 2010-9-30 19:41:46

回 18楼(汪寿杰) 的帖子

七弟
    对不起,先前并未注意到你已于“异处”对帖子进行了“修订”。——此足以证明了你一贯的治学态度,很感动!
    向你学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汪广洋文化研究中,必须正视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