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粤汪氏一支祖脉探源结题报告
鲁黔粤联宗黔粤汪氏一支祖脉探源结题报告贵州修文、惠水汪氏“广洋——凤翔”支系世系探源
山东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汪达成汪寿杰
【立题缘由】
明丞相汪广洋,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被多疑的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后,其后人一部匿藏山东,洪武二十五年再匿迁陶山(今属山东临清)。数十年匿姓后,后裔立广洋公之孙汪彦深、汪彦才为祖。但家族口传一直为“明丞相后裔”。由于缺少文献资料以及考古证据,广洋公遗骨葬处及陶山汪氏一支祖脉成为全国汪氏家族的谜团。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后,在原有研究考查的基础上,加大了考证力度。省、市文史专家经过大量考证,得出结论:明丞相汪广洋忠骨终葬于临清,临清汪氏一支属“颍川侯汪(1世)——江南始祖汪文和(31世)——新安始祖汪道献(36世)——越国公汪华(44世)——忠德侯汪爽(45世)——婺源始祖汪道安(56世)——浮溪始祖汪谷(67世)——旅鲁支祖汪广洋(72世?75世?)”。之后,研究会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以“寻根、寻亲”为切入点,聚亲睦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2010年4月,贵州修文、惠水汪氏一支后裔汪天新联系研究会,发来前清贡生汪正德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手撰谱本影件。谱本明确记载始祖(?)汪广洋!添补了汪氏家谱无“汪广洋”名讳的历史空白!贵州修惠的寻根与临清汪氏的寻亲,天作佳缘。
临清明丞相汪广洋研究会立即动手,召集研究会成员,并于4月底将该研究课题立项。课题组成员动手挖掘文献资料。同时,再次启动了考古论证。
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国史、地方志、家史家乘资料,实地走访多个村庄。关于贵州省修文、惠水汪氏一支祖脉源流及世系项目初步得出结论。
【内容提要】
本论从考古学证据、文献学资料、家乘谱牒、口授家族文化等方面入手,对因家族迁徙而造成的历史遗憾进行了合理推断。最终依照研究课题格式撰写。
本论较为完整的阐述了贵州修文、惠水汪氏一支与颍川侯汪氏——越国公汪华——明丞相汪广洋一脉的渊源,完整的推断了贵州汪氏一支的世系构架图。
【关 键 词】
汪广洋 汪凤翔 修文、惠水 源脉 代系
【提 交】
安徽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宗谱部 汪长富
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 汪受宽
汉阳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振亮
汪氏合肥宗亲联谊会 汪贵章
广东及海外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仕林汪拥军
六安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道生
徐州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允华汪明才
湖北红安汪氏会馆 汪运恩
浙江江山大陈汪氏宗亲会 汪凌用
河南南阳汪聚贵教授
一并提请《汪氏宗亲网》资深专家论证。
【正 文】
尊宗敬祖、敦亲睦族,是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家族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礼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辅助。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降低国家行政成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论从明丞相汪广洋的祖脉以及汪广洋后裔汪凤翔支系的源流出发,揭示了家族文化在民俗文化、宗族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一
汪广洋,字朝宗,号洪波,祖居安徽(具情待考),后迁高邮(今江苏高邮)。幼年随父河公由高邮再迁太平(治今安徽当涂)。颍川侯姬汪七十五世孙,因广洋公身世特殊,或为规避“九族”之祸,公前祖脉世序较为模糊,误为七十二世。公少显聪颖,曾投师江南名师余阙,精通经史子集,才华横溢。元至正十四年(1354)三月,考中进士。考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大军渡江,遍访名士贤良,公得以知遇和重用。初为元帅府令史,历任江南行省都事、中书右司朗中、江西行省参政、山东行省参政、陕西行省参政、广东行省参政、中书省参政、左丞、右丞相。满腹经纶,为人忠厚,居官清正。著有《凤池吟稿》诗集等文学作品。
洪武三年(1370),公被诏由陕西参政进京任左丞相。时任右丞相扬宪,嫉贤妒能,唆使侍御史刘炳捏造“奉母无状”的罪名向皇帝进行弹劾,公被革职返乡,侍奉老母,进而又受“抗旨延归”诬告,被流放海南垦荒。不久,前丞相李善长以“诬陷同僚”的罪名弹劾了扬宪,杨宪伏法后,公被召回雪耻。朱元璋封广洋公为拥军忠勤伯。洪武四年(1371)初,公被授为右丞相。洪武六年初,因长期“廉明持重、不敢建树”,被派任广东行省参政。一年后,再诏回京,授任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1377)秋,公被再授右丞相,以达到制衡左丞相胡惟庸的目的。然而,公无邦无派,势单力薄,根本制衡不了大全在握、姻亲勾连的“淮西派”的肆意妄为,又担心再陷害,故随波逐流、谨小慎微,朱元璋大为不悦。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中丞涂节参奏胡惟庸害死刘伯温一案时,被横加“知情不报”之罪,朱帝大怒,责公“盟党欺君,贬罚广南”。废相敕云“自居大宰之位,并无点督之勤,公事浩繁,惟从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数十年来,进退人才,并无一名可纪,终岁安享大禄。”随后,朱帝又愈加猜忌,追加圣旨“就地正法”。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逐渐变专治、多疑和武断。皇权、相权之争并遇奸臣加害,使公十年内三异相位。最终于贬放广南的途中被追杀于长江采石矶段,初葬于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后被知遇于广洋公的属僚及匿藏子孙数次权厝,后又被长子子持携子侄终葬于东昌府陶山枣科里,墓址为今山东省临清市杨二庄村。
广洋公,子嗣众多。公受贬蒙法后,其后多流亡,或为隐名埋姓者多。广洋公早已洞察时事,未及“检校”(校检,即臭名昭著的“锦衣卫”的前身。)访查,事先将子持、子守、子元三子及其后人隐匿于登州府福山县苟塔村(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洪武二十五年(1392),长子子持公携子侄至东昌府馆陶县枣科里(今山东省临清市枣科村),后亦将公遗骨移葬如此。墓址所在地今属杨二庄村。
广洋公现已查明的后裔为三子六孙。长子子持,字衡平,又字显卿,尊为福山公,居东昌府陶山;次子子守,字国防,隐居福山;三子子元,字冠军,居隐烟台福山。孙彦深、彦才随长子子持居东昌府陶山;其它四孙居烟台福山,改王姓,后有部分改回祖姓。广洋公其他子、孙待考。摄于明太祖淫威,为保族门周全,移居陶山后均未敢声张。后来,广洋公四世孙“伯仲八公”称彦深、彦才为立祖之主。
后世子孙繁盛,大小支系纷繁;文才武将辈出,乡耆名流频现。附近三省六县几十个村庄多有汪氏后裔聚族而住,成为一方望族。不完全统计,广洋公后裔近30000余人。家族文化,散见于《馆陶县志》、《东昌府志》、《濮州志》、《临清州志》、《忠勤堂陶山支系世谱》,尊祖训世代口耳相传信息准确。族规严厉,族风敦厚醇正。
除聚族而居子孙外,多有“外迁”、“出外”等记载。现依照“寻根寻亲”宗旨,与贵州修文、惠水县,河北唐山、威县、临西、清河,台湾老兵联谊部,山东烟台、新泰、德州、济宁、东营、阳谷等地,散居汪姓后裔联合探讨合族。
二
广东深圳汪新本家,于2010年3月,登录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汪氏宗亲网》,进入《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栏目。后多次与研究会会长汪达成交流,发来民国二十二年(1933)手撰谱本影件。谱本明确记载始祖(?)汪广洋!贵州修惠的寻根与临清汪氏的寻亲,天作佳缘。
贵州谱载:“江南徽州婺源县籍,特因明永乐七年奉命为大将军,带兵削平贵州。贵州既平,遂居省城南京街。后以人烟稠密,移居修文县仙旗圃大竹林村。其后世子孙世代适家馬(焉)。”
“明洪武朝右丞相 带兵入黔 始祖 凤翔生 世瀛生国举生 伦洪……”
此谱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有明显误记。但属于可以理解的疏漏。汪广洋1379年已殁,至1933年,历史跨度长达565年。况且广洋公身世复杂,境遇凄惨,殁后忠骨数次辗转。
1、贵州修文,含后迁惠水县的这支汪氏,属越国公汪华七子爽公后裔。
据安徽大学《新安文献志》中《祭婺源汪王庙文》(代总制王克恭奉使汪广洋作)载:“惟王鄣山之英,黟水之灵;生为人杰,殁为神明;保障六州,不为几荣;识机慕化,克全民生。庙祀邈绵,足以表其忠烈之盛;子孙千亿,足以彰其惠爱之诚。回视当时,如世充、建德辈不知天命,困犹力争,残民毒众,卒为顽冥。飘风游尘,徙汙汗青。昔王生存,当以残冦。道出星源,邑人留像,千载犹传矣。夫一时六郡之内,蒙其福泽者又岂可名言一位哉。克恭钦承朝命,来镇于兹。抚军字民匪,匪绅褐衣。广洋世迁高邮,奉命出使,水木本源,敢忘所自。惟王诞辰,实在兹日,虔率官僚,祭祀庙宅,薄奠斯陈,神其来格。”
此文为广洋公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任江西行省参政时所撰。广洋公为越国公汪华后裔,而贵州修惠谱记“明洪武朝右丞相”“汪广洋”等字句,年代可误记,祖讳不会误记!
结合临清《忠勤堂陶山支系谱》所载,贵州修惠支系为越国公汪华第七子爽公后裔。
2、《新安文献志》载汪广洋祖籍婺源,也有文献记载为休宁旌城。贵州修惠谱记:“江南徽州婺源县籍”,或为取汪氏五十六世婺源始祖道安公之说。事实上传至七十五世汪广洋,中间十九代人,数次迁徙。故贵州谱此说,不予考据。但它能说明一点:贵州修惠汪氏一支来自徽州。
3、“明永乐七年(1409年)奉命为大将军,带兵削平贵州。”这位削平贵州的大将军绝对不会是汪广洋,也非汪凤翔,而是汪世瀛。
广洋公殁于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怎么能够“带兵入黔”、 “削平贵州”?定为误记!依据贵州修惠谱载,修惠代系现为18代(资料提供者汪天新为16代),依据“25年一代”的时间推算,贵州修惠谱所言“广洋”或“凤翔”应生于公元1625年左右。“凤翔”子“世瀛”妻“何氏”墓碑记载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2月生。故年代“明永乐七年”为误记!年代、人物同时错了,而“奉命为大将军,带兵削平贵州”事实应该是存在的。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家族传说中,有一位明洪武右丞相汪广洋的后裔,曾经“奉命为大将军,带兵削平贵州”。
依据《馆陶县志》(雍正《馆陶县志》光绪十九年重刻)、临清《忠勤堂陶山支系谱》记载,广洋公九世孙承性(1565-1641),例监泗州州判,敕封徵仕郎金吾前卫经历司经历,后升凤阳府黄堂,年七十七岁,葬里西北新茔壬山午向。1583年婚娶冠氏邑戴公女,戴氏1592年丧。续娶临清州名儒顾公女顾氏,生四子:凤翱、兴嗣、凤翔、凤昇。长子凤翱(1601-1617),依此举推断,凤翔公生于1603年左右。
凤翔公,临清谱记载“乙酉新准贡”,系因子中举而赠;《馆陶县志》记载“八年贡例复”。前“乙酉”为公元纪年1645年,后“八年”为康熙八年,即1668年。
长子汝杭中江南徽州乙酉科(1645年)举人,十八岁殁于任上,汝杭公应生于1628年(临清民间惯例,虚年记岁。)汪凤翔二十六岁才得长子?
故贵州谱载“汪广洋”为“明丞相汪广洋”;贵州谱载“汪凤翔”为临清谱载汪广洋十世孙“汪凤翔”。
4、贵州修惠支系中,特别是惠水汪氏,近传“不立碑”,依据贵州惠水汪天俊所拍碑文细推,此祖训始于谱载12世惠水支祖汪秀鈊。“不立碑”,为小支特例,属于小样本特例,无共性可言,无考证必要。
而贵州汪氏一支,数代有“八祖公被公差或仇家追杀,侥幸留一”的口授家史,应该有事实依据。这“八祖留一”中的“八祖公”一定不会是八个弟兄,或为若干代祖的“合成体”。 “八祖公留一”的“一”疑为贵州修惠谱载“汪世瀛”。
更为奇特的是,凤翔公后世四代子孙二十二人,谱记突然中断,再未有后人出现,至今有临清谱载17代内无有近支旁系,这是怎么啦?“八祖公”会不会是临清汪氏“凤翔”支下的某代或者某几代子孙后人?
临清谱载汪公凤翔,系一邑名流。原配赵氏,子一:汝沆;继王氏;庶杨氏,子三:百礼、百谷、百朋。且临清谱载“凤翔公数度往返徽州、临清间”,(徽商齐聚运河名埠临清州。)后因子中徽州举人而赠“新准贡”,父子皆前往徽州,以后更是往来频繁。临清谱载凤翔公二十六岁才得长子,与当时婚俗严重不符。存婚配赵氏前有庶妻出庶子的可能性,且该庶子极有可能长于谱载四子,生年约在1617到1626年之间。
《馆陶县志》中《节烈》篇记载:“赵氏,汪汝沆妻。沆偕妻随外父沆州任,汝沆亡,氏年二十,子未一岁,矢志柏舟扶夫櫬归里,事继姑王氏,极得欢心。教孤子鼎,鼎早游泮宫。”《例贡(例监附)》篇载:“汪凤翔八年贡,例复。”临清谱载“汪凤翔”至少生存至康熙八年,即1668年。虽然父子同葬于临清枣科村,但除汪凤翔为父汪承性撰写的墓志铭为最后信息外,该支系后世之情,成为了谜团!
贵州碑文明显格式为:左生年,右卒年。或者右为立碑年号、重立本年号。国举母亲何氏(世瀛妻)墓碑记载“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2月吉时”应为何氏生于1612年。即汪世瀛妻何氏生年较父汪凤翔晚生9年,汪世瀛生年较妻子何氏年弱不少于5年,符合当时婚俗礼制。
依据贵州数代碑文记载。临清“汪凤翔”约生于1603年,若与贵州谱载“汪凤翔”为同一人,至贵州“十世孙”文璧1746年生,共计143年。贵州谱(7-1)*25=150年。年代吻合,之间未断代!综合贵州手写谱,贵州碑文中“八世孙允珍”,“十世孙文涛”字句来看,贵州修惠汪氏一支,所奉始祖非为凤祥,亦非世瀛,更非国举,而是广洋!手写者或为依据家族口授“凤翔的老爷爷是汪广洋”,“老爷爷”至少是曾祖父。然后上推曾祖父广洋——祖父A——父亲B——儿子凤翔,凤翔是贵州的四世!这样才有可能是碑文所记“八世孙允珍”,“十世孙文涛”。贵州手写谱汪广洋后写“带兵入黔”一定为误记,且未写“生”,其余祖后都有“生”,即凤翔非广洋子,而是“后裔”。贵州口授家史“八祖公留一”,宜为临清谱载“汪凤翔”庶子,即汪世瀛。
贵州修惠汪氏一支,为明丞相汪广洋十世孙汪凤翔后裔。
三
关于贵州修惠汪氏一支迁徙过程,结论如下:
汪凤翔,1603年左右生于东昌府临清州枣科村(今临清市唐元镇西枣科村)。1617年后,因经商需要,数度往返“临清——徽州”间,外妾生庶子汪世瀛,生年区间为(1617,1626)。居徽州(具体地点无可考证)。
后值明清更替战争,汪凤翔率族逃徙。路线无考。约1636年定居于贵州修文,鸦片战争前后,后世子孙汪秀鈊率子孙再迁贵州惠水。
即:临清——徽州——修文——现居汪氏
——惠水汪氏——深圳汪新 四
贵州修惠代系如下:贵州修文、惠水祖脉推断结论汪侯代系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广洋代系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彦才代系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凤翔代系1234567891011121314贵州代系4567891011121314151617贵州修惠凤翔世瀛国举伦洪允珍瑞彩文涛启寭秀鈊明典正衡大进崇武天新
【参考史料】
1、《馆陶县志》(雍正《馆陶县志》光绪十九年重刻版)
2、《忠勤堂陶山支系世谱》民国三十五年版、92版、98版、2000版,及本支系小支单续谱本。
【论后按语】
此论受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指导,并得到了安徽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宗谱部汪长富本家的指点,以及众多汪氏至亲网注册会员的大力支持。此论非为终论,诚恳欢迎家族文化资深人士,提出宝贵建议,以期使本论更加完善。
【论者简介】 汪达成: 颍川侯九十三世孙,越国公汪华第七子爽公后裔,明丞相汪广洋十九世孙。祖籍临清枣科村,1956年生于临清八岔路镇西艾寨。大专学历,经济师。1978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山东省农业银行先进工作者、聊城市青少年工作先进干部、临清市农村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城乡金融报》通讯员,从亊金融工作三十余年,先后发表各级各类论文几十余篇。共青团临清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临清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临清市八岔路信用社主任、农业银行唐元中心所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临清市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部主任,现任临清汇金投资有限公司董亊长,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寿杰:
颍川侯九十五世孙,越国公汪华第七子爽公后裔,明丞相汪广洋二十一世孙。“南下干部”后代,1966年8月生于湖北襄樊市老河口市,1968年3月,随父返回原籍山东临清后汪堤。本科学历,中学语文讲师,198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现为临清市自忠中学副校长、张自忠将军研究室主任、市文史办兼职研究员、国家“八、五”教育子课题研究员。发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及文史研究论文多篇,文学作品散见各级报刊。
回 楼主(汪寿杰) 的帖子
因论坛对文件格式的研制,该论数度校正,至此已经完成。恳请大家对结题报告予以指导!Re:报告
《黔粤汪氏一支祖脉探源结题报告》对课题阐叙得比较清楚,达成会长和寿杰本家辛苦了!在下真诚地向您们致敬!寿杰本家堪称“技术实力派、高效生产者”,近几个月所发的帖子多、主题也多,并且都较有深度,很不容易。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佩!另外,通过这份《报告》我欣喜地看到: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达成会长和寿杰本家,已完全接受了我的《广洋公祖脉世系考证谱》,并使其处在采纳和推广的过程中。
Re:Re:报告
引用第2楼九华星云于2010-10-07 22:13发表的 Re:报告 :《黔粤汪氏一支祖脉探源结题报告》对课题阐叙得比较清楚,达成会长和寿杰本家辛苦了!在下其诚地向您们致敬!寿杰本家堪称“实力雄厚派、高效生产者”,近几个月所发的帖子多、主题也多,并且都较有深度,很不容易。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佩!
另外,通过这份《报告》我欣喜地看到: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达成会长和寿杰本家,已完全接受了我的《广洋公祖脉世系考证谱》,并使其处在采纳和推广的过程中。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本家抬爱了!事实上很多思路,很多方法,都是在大家的影响下,才逐步形成的。本家缜密的治学态度,“龙眠九子”久龄本家的宿儒渊博,“HNNYWJG”聚贵教授的坦诚,胖子道生的一片赤诚,盐城明才的鼎力襄助,“大风”、兴吾、“亮翁”的赏识,等等,不才牢记心上。
《广洋公祖脉世系考证谱》,是先生呕心沥血而为,达成会长和本支资深人士,鲁西汪氏宗亲会副会长、临清汪广洋研究会副会长汪连举、汪秀元、汪树荷,也做了进一步探讨。盐城汪明才也邮寄了全部各种版本的《汪氏宗谱》,初步认可了《广洋公祖脉世系考证谱》的价值与可信度。另有一事相求,请君把论证过程,写成论证报告。我们要在适当的机会,向临清汪广洋文化研究会全体会员进行论证、传达,并寻找机会向鲁西汪氏宗亲会成员进行传达,进而向忠勤堂陶山支系的子孙们进行传达。 在山东汪广洋研究会汪达成会长和汪寿杰本家及各位长辈宗亲的努力下,我们修文/惠水这支汪姓,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弄清了祖脉和世序.这份报告根据我们修文惠水的谱书记载和祖上口传的一些故事,我们非常认可这份报告,在此,我代表修文惠水这支汪姓向为我们付出努力和关心的全国宗亲们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创办汪氏宗亲网的本家们!没有宗亲网这个平台和各位宗亲的努力,我们分别了几百年的后代汪姓子孙就说不上团圆和相认,更弄不清世序和先祖们的历史.这次国庆到山东拜访那里的宗亲.那里的宗亲非常热情!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满意!从1号到4号,会长带着宗亲全程陪伴,安排了祭祖/老家走游/当地古迹参观等活动!并赠送了从1世祖以来的世序谱书和1世祖/44世祖/75世祖的像等.这些将是我终生难忘的!山东临清宗亲的热情接待!用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和形容我的激动心情!关于山东临清宗亲的热情接待我这几天整理好照片后,将发到宗亲网上与全国的宗亲分享!我代表修文汪崇武/惠水汪天俊和我全家在此再次感谢山东临清各位长辈和各位宗亲的热情接待!同时向您们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