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
发表于 2006-7-30 14:52:56
CCTV两岸宗亲 共修族谱http://vsearch.cctv.com/play.jsp?storyref=OpenVWMVPath_haixialiangan/2005/05/haixialiangan_300_20050504_3.wmv&ref=OpenVWMVPath_CCTVCOM/haixialiangan/2005/05/haixialiangan_300_20050504_3.wmv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2日 17:59)
主持人 李峰:族谱又称家乘、家谱,是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族谱不仅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族源、世袭、播迁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还规定了族规、族训,反映出一个家族代代相传、延续发展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那么目前海峡两岸在中国族谱文化传承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就这方面的话题,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嘉宾来共同探讨。这位是台湾知名人士谢启大女士,欢迎谢女士的光临。这位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陈支平,欢迎陈先生的光临。我们知道在今年年初由您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出版了,其中收集了很多珍贵的文献,多达近200种,其中第三集谈的是“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集,里面收集了很多福建沿海地区大量的关于台湾移民记载的文献资料,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在台湾目前主要几大姓氏的一些情况
陈院长:台湾的主要的姓氏,第一个是陈姓,第二姓是林,然后是李,这几个姓比较多,包括谢先生谢姓在台湾也是蛮多人的。
主持人:现在我手里拿的就是陈教授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里面有关溪南陈氏族谱这样的一个介绍,应该看到一直记录到清代,那么之后的这一段历史是否能续上呢,下面通过一个小片来了解一下,一起来看看。
2003年底,在福建同安县田洋村举行了一个简朴的交接仪式,交接的是海峡两岸陈氏子孙共同编纂的族谱。以前金门庵前陈氏只知道他们的开基祖先是清代康熙年间由同安迁徙金门的,却不知道是属于同安陈氏的哪一支,之前又有怎样的家族历史。现在,他们终于认祖归宗,正式纳入《浯阳陈氏家谱》中。
台胞: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我们浯阳陈氏宗亲在分隔53年之后,能一起来合印族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中国第五大姓氏的陈姓,宗亲遍布世界各地,历代名人层出不穷,像陈嘉庚等都是陈氏的后代。陈氏后裔都以自己的祖先为荣,在同安的陈太傅祠里,悬挂着许多知名人士的牌匾,就连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也在其中占了一角。据陈太傅祠相关负责人陈大情介绍,当年陈水扁以陈氏宗亲的身份和他们联系,并委托人做了一块牌匾要挂在陈太傅祠里,在他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还特地打电话叫人来看牌匾是否挂上。
陈太傅祠管委会 陈大情 同期:我当时在这边,我说挂上了。
要将一个家族1000多年来的历史完整、清楚地展现出来,其工程量是非常浩大的。两地陈氏族人共同修谱所牵涉到的村庄由一个变成了30个,涉及的人数从2000多人,扩增到近万人。尽管修谱的工作相当繁琐,但两岸的陈氏族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忙得十分开心。对大家来说,他们所做的已不是一件单纯的修编陈氏族谱的事儿,还有寻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的欣喜。
主持人:其实族谱是非常真实的反映出家族变迁、迁徙的记载,据说,在文献当中还记载了像陈水扁、吕秀莲,民进党人士自己家族的情况,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
陈院长:陈水扁这个家族比较复杂,他实际上用我们宗族的概念来说,他是属于“两祧”,就是两头顾的家族,他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一辈,也是跟谢先生是同乡,从河南迁到江西,江西南康,然后从南康再迁到福建汀州,汀州再迁到漳州,所以在诏安平和一带是他家族现在分布的地方。到清代前夕,他们就迁到台湾去了。这是陈水扁他亲生父亲的一支,后来由于他父亲去世得很早,后来他生活,家里比较困难,有一个养父,养父的祖籍是同安人,跟金门对面的同安,一个叫“丙洲”的地方,所以陈水扁先生上台以后,除了表示对漳州的祖先追寻,两次跑到金门去祭祖,祭(同安)养父。所以我自己感觉,陈水扁虽然他有很多政治上的歧见,不过我想说在家族族谱文化上的认知,他恐怕也很难摆脱这种认知。
主持人:我们下面再来看看台湾另一位政治人物吕秀莲,这个吕姓在台湾是不是大姓?
陈院长:吕姓在福建、在台湾,还不能算很大的姓,他们比较集中在漳州那一带,根据我的了解她同样也是没法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据我观察还是很深刻的,她1990年的时候,就曾经专门为这个事情跑到漳州南靖书洋乡去祭祖,后来南靖这边的吕姓宗亲,他们准备重修吕氏族谱,就是希望两岸的子孙都修起来,吕秀莲先生很高兴,专门为这个题了词,虽然没找到吕秀莲的题词,倒是找到(她哥哥)吕传胜先生给他们族谱跟宗祠题词的复印件。
主持人:溯源推本,是表示代代相传的意思。
谢女士:找根本。
主持人:很多的台湾朋友,他对于续写家谱,与大陆方面共同来核对修正家谱的事情,是乐此不疲。您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能寻找到什么样的一种乐趣,或者寻找一种什么样的意义?
陈院长:这个还是要回到文化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族谱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宗亲的联谊,但实际上,它体现了文化的一种寄托,很多台湾民众,比如说自从日据时代,就是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跟大陆没有任何来往,可是为什么过了100年以后,差不多100年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突然一大批的人,到现在为止还是始终都在来寻找族谱的根源,他并不是有什么非常实际的一种利益,什么宗教的信仰,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实际就是一种文化的追溯。漳州对台办给我提供一个数字,就是从那个时候,台湾开放到大陆观光以来,光漳州对台办接待的,来寻根联系家族的台湾民众,一共有7万多人。
谢女士:这么多?
陈院长:这是一个比较大概的数字。
主持人:谢女士,我不知道您的家庭有没有家谱、族谱?
谢女士:我们可以说非常骄傲的,我们家有族谱,那个谱大概是几百年前,谢家传下来的,我们现在正供在台北市的阳名山的谢氏宗祠里面。
主持人:谢女士,你还记得你的父亲给你介绍族谱的时候,他会跟你说什么?
谢女士:父亲会先告诉我们,依照这个谱的记载,我的父亲是谢安第60代孙子,也就是说我们是第61代。祖先的遗留下的家训,我们也必须传承。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绝对不会去拿不该拿的非分之财。
主持人:其实像谢女士介绍的她家庭的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反应出族谱这种家谱,它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的作用呢?
陈院长:是,我自己非常赞同,特别是在民间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机会以前,那么它的文化的传承,道德的培植,往往都是靠上一辈,父辈,母辈,通过族谱,族谱里面都会宣扬忠诚、义士很重要。
主持人:我曾经看到一个小学在举行学习的时候,要求学生来绘制一个家谱,一个孩子他就把家谱画成了一颗树,倒着的一颗树,共同的祖先下分支成一个家庭,那自己是这个分支中的一个小部分,可见就是大陆对于这个家族文化的这种教育也是开始在逐步完善,你怎么来看待中国的族谱文化,有什么样的一种意义?
陈院长:中国的族谱实际是两个概念,一个就是帝王世家贵族,这个系统是非常古老的,大概从西周以来都有。到宋代以后,它实际变化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宋代这些理学家们,他们一直在提倡这个事情,所以到宋代就出现两个很有名的人物。一个是苏东坡的兄弟,叫苏洵。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他们各创造了一种写族谱的格式,那么你刚才讲的格式大概是欧阳修创造的,还有一个就是苏洵创造的,有点像八卦的样式,圆形的,最早的祖先画在最中间,然后生出儿子画在第二圈,然后孙子画第三圈,然后无限扩大。族谱的延续实际上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延续。
主持人:先人当中优秀的品质,是一种激励的作用。实际上你看,谢女士,从刚才陈院长的介绍看来,不论是什么政治人物,还是普通的百姓,两岸对于族谱文化的追求,还是非常明确一致的,你怎么来看待这种族谱文化对于连接两岸文化的重要意义?
谢女士:现在在台湾的绝大多数的居民分别都是,可能是200年前,100年前,或者50年前,从我们的中国大陆的地区移民过去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你的根是在中国大陆。那么,今天你不能当了政治人物,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就开始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所以我觉得这些话显然是站不住脚,也是不会被大家认同的。
主持人:其实这个族谱就像一串串的连环,把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发展历史,串联了起来,今天非常高兴与二位教授共同探讨了这个话题,谢谢。族谱最重要的内容是记录家族历代延续繁衍的过程,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和经济情况,许多渡台家族与大陆祖籍地的宗亲共同合作,编修族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要数典忘祖。(编辑:安倍含摄像:孔河 张宇)
汪高山兵官
发表于 2006-7-31 17:11:24
为何绩渓政界不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游览业,挖掘被历史尘封太阳神,修补陵墓,建汪王庙等景点供游客参观,不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吗?
祝明
发表于 2006-7-31 19:24:23
为何绩渓政界不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游览业,挖掘被历史尘封太阳神,修补陵墓,建汪王庙等景点供游客参观,不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吗?
汪王墓在歙县,大庙在绩溪
祝明
发表于 2006-8-2 09:19:29
http://www.iwangs.com/bbs/p_w_upload/5_1013_3479e5970764e8d.jpg
汪胜忠
发表于 2006-8-4 06:39:17
惊心的触目,触目更惊心!
一代帝王将相,在当时是多么的受人景仰.如今却是身后无人问,墓基满苍芜!
祝明
发表于 2006-8-7 17:54:36
6老人自筹70万修复合肥最大祠堂 系建于乾隆年间
为修复祠堂,肥东石塘的6位耄耋老人顶着严寒、冒着酷暑为筹集资金东奔西走,不仅筹集到70多万元巨款,而且祠堂的一期修复工程已基本结束。目前,6位老人正紧锣密鼓地为二期修复工程做准备。据了解,这也是我省近年来农民自筹资金修建祠堂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祠堂始建于乾隆年间
8月4日10点多,记者来到肥东石塘黄氏敦伦堂理事会办公地点。虽然气温高达37℃,但几位古稀老人仍聚在一间租来的狭小房间里出谋划策。负责祠堂修复工作的黄永贵老人告诉记者,黄氏老祠堂修建于乾隆3年,乾隆11年才基本完工,次年正式开祠。
“当时的黄氏老祠堂占地四五亩,从解放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做学校使用,由于保护不力,年久失修,原来的格局遭到破坏。”黄老惋惜地说。黄氏老祠堂是请婺源的工匠精心建造的,采用了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它分为门厅、正厅、寮堂、享堂几部分,门厅分为三大间、七小间,用来摆放展品和休憩;正厅用来商议宗族大事;享堂则用于摆放灵位。复原合肥地区最大祠堂原貌
谈到修复祠堂的初衷,黄老告诉记者,几年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潘国泰教授说:“你们黄家祠堂是目前江淮地区幸存下来的祠堂中难得一见的珍品,不管是规模还是构造都算得上一流。”为证实潘教授的说法,他们特地请了文管部门的专家现场查看,专家都认为这是合肥地区难得一见的古典建筑群,也是合肥地区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宗室祠堂。听了专家的话,6位老人都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对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进行保护。
他们请来专家对工程做了预算,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要达到原来的规模和形制,最少也得150万。老人们一不做二不休,成立了黄氏敦伦堂理事会,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理事,开始筹集资金。祠堂将成为德育教育基地
为使修复后的祠堂达到原来的风貌,他们特地请来曾修复李鸿章故居和城隍庙花戏楼的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自2005年6月开工到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基本结束。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工程还没有结束,但古祠堂已初显当初的雄姿。尤其是房梁上遗留下来的雕刻,虽经过2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但别致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仍令人叹为观止。
修复后的祠堂如何使用?90岁高龄的黄昌龄说:“培养后世子孙奉行孝道,爱国尽忠。”黄老说,虽然浩瀚的古文化正在悄然流失,一些传统的东西也越来越不被现代的年轻人接受,但他们希望中国传统美德能得到发扬和延续。黄永贵老人说:“保护祠堂是为了更好地使用祠堂,我们打算把它作为德育教育基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出点力。”(周镜镜 王素英)
来源:《安徽商报》
创建时间:2006年8月07日8:07:19
wangyan
发表于 2006-8-14 16:36:03
同意九楼的观点
西溪汪里
发表于 2006-9-9 11:27:42
强烈建议挖掘发展祭祀汪华的徽州民俗《游太阳》
seadog60
发表于 2006-9-14 00:51:07
慢车到此,还误了点,祝贺这几位本家希望之旅的圆满成功!
seadog60
发表于 2006-9-14 00:59:09
纪念汪王,修缮汪公庙(墓)不仅是为了弘扬汪氏宗族,也是为了凸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