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4 09:47:44

临清大事记

临清大事记
摘自《临清县志》秦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本域属巨鹿郡。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
  改巨鹿郡为魏郡,本域属清渊县。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四月,设十三刺史部,清渊县属冀州刺史部魏郡所辖。
  建始四年(公元前29)
  秋,黄河决口于馆陶,境内被淹。
  新地皇三年(22)
  域内旱蝗成灾,粟一斤黄金一斤。
  东汉永初元年(107)
  春,冀州饥荒严重。
  东汉建光、延光年间(121~125)
  淫雨时久,河水泛滥,冀州一带灾害严重。
  东汉永兴元年(153)
  七月,三十二郡蝗灾,黄河水泛滥,饥民流散者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是年,诏遣侍御史朱穆为冀州刺史,到任惩治诸郡贪官污吏。
  东汉永寿元年(155)
  二月,冀州大饥,人相食。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
  五月,汉献帝受曹操所挟,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国公。
三国
  
    魏黄初三年(222)
  七月,冀州蝗灾,民饥。
  魏黄初五年(224)
  十一月,冀州饥荒年,遣吏开仓赈之。
  魏景初元年(237)
  九月,冀州水灾。

  咸宁四年(278)
  七月,冀州大水,所属郡皆被灾。水后,螟伤庄稼。
  太康六年(285)
  春,冀州大旱。
  元康八年(298)
  九月,冀州大水灾。
  永宁元年(301)
  七月,冀州等地大水灾。
  永嘉四年(310)
  五月,冀州蝗灾,草木食尽。
  东晋咸和五年(后赵建平元年,330)
  置临清县,临清之名始此。
  东晋咸和八年(333)
  五月,有流星大如象,尾足蛇形,自北向南流五十余丈,光亮照地,声闻数里。
  东晋咸康二年(336)
  冀、青等六州大旱,黄金一斤买米二升。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
  幽、冀等州饥荒年,朝廷开仓赈济,并免去劳役。
  北魏延兴三年(473)
  冀州饥民相聚起义,不久被官府镇压。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
  临清县复称清渊县,另析南境置临清县,治在仓集镇东月洼。
  北齐天保八年(557)
  七月,冀州蝗灾,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声如风雨。
  北齐天统三年(567)
  秋,冀州大水,饥民甚多,死尸满道。
  北齐武平六年(575)
  八月,冀、定、赵、幽、沧、瀛等六州水灾。
  北齐(550~577)
  临清、清渊合并称清渊县。

  开皇六年(586)
  复置临清县。
  开皇十六年(596)
  析临清县西部置沙邱县,大业二年(606)省沙邱县入临清县,唐武德四年(621)析临清县复置沙邱县,唐贞观元年(627)复省沙邱县入临清县。
  大业四年(608)
  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此役,男丁不足,始征妇女。此河为隋大运河北段,途经临清。
  大业七年(611)
  二月,隋炀帝自江都出发,乘龙舟,渡河入永济渠,过临清往涿郡。下诏征高丽。
  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工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兵器,往还在道者有数十万人,道路拥挤不堪,昼夜不绝,死者相枕,天下骚动。

  贞观七年(633)
  八月,冀州大水。
  显庆五年(660)
  春,冀州旱。
  咸亨元年(670)
  冀州遭旱、霜、虫、灾,大荒年。
  永隆元年(680)
  八月,冀州一带大水,坏民屋十万余家。朝廷遣使赈济。有房屋损坏者和溺死者以物资救济。
  永淳元年(682)
  八月,冀州一带大水灾,朝廷诏许遭水灾百姓往江淮以南逃生。
  弘道元年(683)
  夏,冀州一带大旱。
  垂拱四年(688)
  二月,冀州一带大旱,饥荒严重。
  开元四年(716)
  夏,冀州一带蝗虫复起为害,宰相姚崇命令百姓扑蝗。
  开元十五年(727)
  秋,冀州一带大水灾,淹没庄稼及居民房屋。
  开元二十八年(740)
  九月,疏浚永济渠。
  天宝四年(745)
  冀州一带麦收倍胜往年,官府加价收余粮贮存。
  大历七年(772)
  析临清南境置永济县于张桥店。
  贞元元年(785)
  春,冀州一带大饥,米斗千钱,死者相枕。
  贞元八年(792)
  七月,河南、河北、江淮等四十余州大水,死者甚众。
  元和十二年(817)
  六月,河北大水,平地水深丈余。
  开成二年(837)
  六月,河北旱,魏、博等六州蝗虫成灾,秋苗被蝗虫食尽。
  八月,真、冀四州蝗虫食庄稼,野草树叶也被吃尽。
  乾宁三年(896)
  九月,河东将李存信攻临清,败汴将葛从周于宗城北。
  光化二年(899)
  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陷贝州,朱全忠、葛从周共同攻贝州,葛从周乘胜追至临清,仁恭还幽州。
五代
  后梁乾化元年(911)
  晋将周德威自临清攻贝州。
  后梁贞明元年(915)
  夏,晋王令马步副总管李存审自赵州引兵进据临清,后晋王引大军自黄泽岭东下与存审会于临清。
  后梁龙德元年(921)
  河北二十八州均属后唐,临清隶属兴唐府。
  后唐天成元年(926)
  二月,魏博指挥使杨仁晟部银枪效节军士皇甫晖发动兵变,劫杀杨仁晟,拥赵在礼为帅,焚掠贝州,南趋临清、永济、馆陶。
  后晋天福二年(937)
  五月,天雄节度使范延光晋封临清王。
  后晋天福三年(938)
  十一月,范延光入朝升贝州为永清军(今武城、临清、夏津)
  后汉乾?元年(948)
  十一月,高行周加守太尉封临清王。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4 09:50:50


  乾德二年(964)
  五月,冀州蝗灾。
  乾德四年(966)
  五月,黄河决于澶州,水入大名府,冲坏民舍。
  开宝六年(973)
  七月,贝州御河决。
  太平兴国七年(982)
  七月,大名府先是蝗生成灾,后御河水涨,范济口堤决。
  雍熙四年(987)
  三月,辽频年南下。宋因此遣使于河南、河北诸州,募丁壮为义军,其数甚众。
  端拱元年(988)
  河北农民起义者甚众,宋廷派兵镇压。
  淳化二年(991)
  冀州旱灾。
  淳化三年(992)
  贝州蝗灾。
  景德元年(1004)
  二月,冀州地震。
  大中祥符四年(1011)
  八月,境内水灾。
  是年,冀州等地饥荒。
  天圣六年(1028)
  五月,蝗灾。
  九月,冀州蝗灾,民典卖桑土。宋廷令其所典桑土悉归原主,候丰年偿贷。
  天圣七年(1029)
  河北大水,溺死者官府发给其家一千文钱。
  明道元年(1032)
  四月,大名府各县水浸民田。
  明道二年(1033)
  七月,境内蝗灾,草木殆尽,朝廷遣使安抚,免民众租。
  景?三年(1036)
  六月,冀州久旱,民饥。
  庆历八年(1048)
  黄河于境内通过。
  皇?元年(1049)
  二月,冀州瘟疫,宋廷遣使送药于民。
  是年,黄、御两河决,注于乾宁军,水灾。河北、冀州一带大水,流民入京东者不可胜数。
  至和二年(1055)
  黄河在大名决口,大名、馆陶,下游水灾。
  嘉?二年(1057)
  四月,河北及冀州一带频繁地震,死者数万人。
  嘉?六年(1061)
  九月,河北丰收,宋出库银收买粮食以军储。
  熙宁元年(1068)
  七月,新堤决口,溺注馆陶、永济、清阳北。
  八月,河北及冀州一带地震不止,有声如雷,房屋倒塌甚多,压死者甚众。加上秋后粮食无收,民扶老携幼,弃田庐逃荒于道。
  熙宁四年(1071)
  七月,宋北京新堤第四、五埽决,漫淹馆陶、永济、清阳以北。
  熙宁五年(1072)
  冀州一带大蝗灾。
  熙宁七年(1074)
  河北、冀州等地饥荒严重,朝廷赈河北东路流民。
  元丰五年(1082)
  河北堤防司言,河自临清县西倾,侧向东御河,至恩州城下,水行湍悍。
  元丰七年(1084)
  七月,宋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水灾,河水溢入北京(今大名)府城,损坏官房庐舍,受灾者数十万众。
  元丰八年(1085)
  十月,河决北京,各郡皆遇大水灾。
  元?元年(1086)
  冀州水灾。
  崇宁元年(1102)
  冬,朝廷下诏书打开临清坝子口,增修御河西堤,高三尺。
  是年,河北、大名以东等地蝗灾。河北东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二十五人。
  宣和元年(1119)
  十二月,宋江于河北起义,次年二月,入大名界。
  宣和六年(1124)
  秋,宋京东西、两河等地水灾,民众流离失所。
  十二月,饥民四起反对官府。


  天会五年(1127)
  临清县治东徙曹仁镇。
  天眷三年(1140)
  十二月,女真族大规模南徙,创设屯田军,与汉族百姓杂处。屯田之所遍于燕之南、淮陇之北,多至五六万,皆筑垒于村落间,域内多有其族。
  大定三年(1163)
  三月,河北、山东猛安谋克与汉族百姓杂处,多占民田,致汉民失业。金廷将失业之民迁往陈、蔡、汝、颖等土旷人稀之地。
  大定十二年(1172)
  旱,河北、河东大饥,饥民相枕于道,金廷开仓赈恤。
  明昌二年(1191)
  四月,金令平民与屯田户通婚。
  贞?元年(1213)
  秋,蒙古军分三道南下。是年,占领河北州县。
  贞?四年(1216)
  金征诸道民为兵,州县残破,中原民众困苦不堪,致河北人相食,冀州亦然。


  蒙古中统四年(1263)
  十一月,蒙古因东平、大名旱,而酌量减少田租。
  蒙古至元元年(1264)
  顺德、大名等周围各府、州大水灾。
  蒙古至元二年(1265)
  彰德、大名等地地震,大名水淹房舍,朝廷下令免租税。
  蒙古至元五年(1268)
  三月,蒙古禁止民间有兵器,犯者验其多少定罪。
  至元八年(1271)
  六月,大名、彰德等州蝗灾。
  至元十八年(1281)
  五月,御河溢入会通渠,淹东昌路房舍。
  至元二十六年(1289)
  五月,大名、济南桑蚕受灾。
  是年,大名、彰德等路大水灾。
  罢胶莱海道运粮万户府,开挖会通河。夏五月,御河会通渠相通。
  是年,御河溢入会通渠,淹东昌路房舍。
  元贞二年(1296)
  六月,大名、德州一带蝗灾。
  七月,大名、彰德一带水灾。
  大德元年(1297)
  六月,河间、大名路旱灾。
  大德四年(1300)
  三月,东昌、济宁旱、蝗灾。
  大德五年(1301)
  四月,大名等路虫灾食尽桑树叶。
  六月,大名等路旱灾。
  七月,大名等路蝗灾。
  十二月,大名等路水灾。
  大德六年(1302)
  四月,大名、河间等路蝗灾。
  大德八年(1304)
  八月,以大名、高唐去岁霖雨,免田租二万四千石。
  大德十年(1306)
  六月,大名等地大水灾。
  至大二年(1309)
  四月,农事正殷,蝗虫遍野,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至大四年(1311)
  六月,顺德、彰德、大名、广平等路淫雨,庄稼严重减产。
  延?三年(1316)
  二月,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隶临清运粮万户府以供转漕。
  延?六年(1319)
  六月,大名路各县水灾,损坏民田一万八千余顷。
  至治元年(1321)
  七月,大名、济宁、东昌路水灾,淫雨后水深丈余,民众大饥荒。
  泰定元年(1324)
  六月,大名等二十一郡蝗灾。
  泰定四年(1327)
  六月,大名等路属县蝗灾,十月饥荒严重,朝廷下令赈灾。
  致和元年(1328)
  文宗立调临清运粮军三千五百并御河分守。
  天历二年(1329)
  六月,河东、河北、河南诸路流民十数万,自嵩、汝至淮南,死者相籍。
  八月,大名各县旱。
  至顺元年(1330)
  四月,彰德、大名、顺德、怀庆、汴梁等路州饥民达六十七万六千余户。
  是年饥荒严重,赈东昌及濮州、临清、馆陶县。
  至顺二年(1331)
  六月,东昌诸路所属州县及诸屯田水灾。
  至顺三年(1332)
  三月,高唐、德州、冀州、大名、广平等地有虫灾食桑叶皆尽。
  九月,大水灾。
  (后)至元元年(1335)
  六月,御河决,淹没人畜房舍甚多。
  (后)至元三年(1337)
  大水灾,民大饥。
  至正二年(1342)
  大名路、河间路饥荒严重。
  至正七年(1347)
  四月,临清农民起义,后波及广宗、清河等处,被官兵镇压。
  至正十二年(1352)
  六月,大名路十一县水、旱、虫、蝗灾,饥民七十万,发给钱钞十余万赈济。
  至正十四年(1354)
  淫雨伤庄稼。
  至正十七年(1357)
  境内大饥,人相食。
  至正二十四年(1364)
  八月,燕、赵、齐、鲁之境,黄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农桑俱废。


  洪武元年(1368)
  闰七月,明大将徐达会诸将于临清,引而北发,陷德州,克长芦、清州、直沽,水陆并趋河西务进逼通州。
  是年,大旱,税粮免征。
  洪武二年(1369)
  徙治临清闸纸马巷。
  洪武六年(1373)
  六月,武朔等州告警,大将徐达驻师临清,遣临江侯陈德、巩昌、郭子兴领兵攻击。
  洪武八年(1375)
  八月,真定、大名诸府属县蝗灾。
  洪武十一年(1378)
  春,进封汤和为信国公,数出中都、临清等地。
  洪武十二年(1379)
  二月,太祖令信国公汤和,率列侯练兵临清,赐赍有功人员。
  洪武十八年(1385)
  山东大涝,庄稼歉收,免今年田租。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八月,依明太祖准户部郎中刘九皋所奏,令迁山西泽(晋城)、路(长治)二州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闲旷之地置屯耕种,并免其赋役三年。
  洪武二十三年(1390)
  九月,据后军都督奏疏,山西贫民徙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十月,太祖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准许其民分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
  洪武二十四年(1391)
  五月,汉、卫、谷、庆、宁、岷六王练兵临清。是年,储粮十六万石于临清,以供给训练骑兵。
  建文元年(1399)
  三月,都督宋忠、徐凯等师屯临清,以讨燕王。
  建文二年(1400)
  十一月,燕兵至临清。
  永乐元年(1403)
  十二月,始由卫河运粮输北京。
  是年,山东旱,民众饥饿。
  永乐二年(1404)
  临清五年连遭旱蝗灾,民众饥荒。
  永乐四年(1406)
  卫河堤岸自临清至渡口驿决口七处,永乐五年三月令工部修筑。
  永乐九年(1411)
  二月,工部尚书宋礼初开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1415)
  六月,山东水溢,损坏房舍,淹没农田,临清尤甚。
  永乐十五年(1417)
  迁山西平阳、大同、路州、广灵等府州地窄之民,分于北京、广平、清河、冀州、南宫等宽乡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免租一年。
  永乐二十年(1422)
  六月,淫雨伤庄稼,七月免岁租。
  洪熙元年(1425)
  东昌府十八州、济南府三十三州等处大旱。
  宣德元年(1426)
  临清旱灾。
  宣德二年(1427)
  十月,东昌等府七月至八月干旱。
  宣德七年(1432)
  东昌、兖州等府县自去岁夏秋无雨,禾稼未收,赈饥民。
  宣德八年(1433)
  七月,聊城、高唐、清平、茌平、博平、恩县、临清等四十县大旱。
  宣德九年(1434)
  十月,开临清仓赈济饥民,是年,济南、东昌大旱。
  宣德十年(1435)
  疏临清卫河。
  正统元年(1436)
  七月,淫雨损坏庄稼。
  正统十四年(1449)
  高唐、寿张、临清等地大旱。
  八月,命平江侯陈豫守临清。
  景泰元年(1450)
  正月,大寒,人畜多冻死。
  七月,构筑临清砖城,于临清闸东北三里建城为治。
  八月,朝廷调济宁左卫来临清并设临清卫,以守临清。
  景泰七年(1456)
  东阿、聊城、堂邑、临清、清平等十二县,五、六月久雨水溢,堤岸冲决,受灾甚重。
  天顺元年(1457)
  夏,东昌府淫雨连绵,河堤冲决,淹没庄稼。
  冬,无雪。
  天顺二年(1458)
  春,不雨,夏季颗粒不收。
  天顺三年(1459)
  东昌府、济南府等四十八州县,大旱。
  天顺四年(1460)
  五月,旱。
  六月,东昌等府骤雨,河堤冲决,庄稼损坏严重。
  天顺五年(1461)
  六月,东昌暴雨,涝。
  成化元年(1465)
  擢署都督佥事镇守临清。
  成化六年(1470)
  东昌府县大旱,并免其丝绢及秋粮。
  成化八年(1472)
  临清等十七县旱,民众大饥。
  四月,运河干枯。
  成化九年(1473)
  临清、聊城、堂邑等二十八县涝灾。
  成化十四年(1478)
  七月,东昌各州水灾,免征秋粮。
  成化十八年(1482)
  八月,卫、漳、滹、沱并溢,溃漕河岸,自清平抵天津决口八十六处。
  十二月,因水灾免征东昌府所属州县并德州、东昌、临清等四卫所粮十六万石。
  成化二十年(1484)
  东昌所属临清、高唐、清平、堂邑旱灾特重,大饥,人相食。
  十月,免征山东各府、州夏粮四十五万石。
  弘治二年(1489)
  临清县升为州,领馆陶县、邱县。
  弘治三年(1490)
  临清州大旱。
  弘治五年(1492)
  东昌府所属州县大旱、大疫、大饥,斗米百钱。
  弘治六年(1493)
  东昌府所属州县旱,免征盐钞。
  弘治十年(1497)
  九月,济南、东昌等府水灾,朝廷下令赈济。
  弘治十五年(1502)
  九月,大名、顺德地震,临清有震感。
  是年,临清、德州涝灾。
  弘治十七年(1504)
  东昌、济南等府所属州县大旱。
  朝廷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孔庙并巡视临清灾况。
  正德二年(1507)
  夏,聊城、高唐、临清等附近州县大旱。
  正德六年(1511)
  正月,刘六、刘七聚众起义,攻安肃,贫民响应。三月,入博野、南宫、无极、冀州、真定等地。七月,过临洛、威县、曲周、清河、故城……义军所至纵横,如蹈无人之境。遣兵部侍郎陆完提督军务驻兵临清镇压义军。太监谷大用、优?伯、毛锐等也驻军临清。
  嘉靖元年(1522)
  青州起义军暂占驻临清。
  嘉靖二年(1523)
  山东地震又旱,临清大饥。
  嘉靖八年(1529)
  御河决堤。
  嘉靖十二年(1533)
  山东旱、蝗,临清大饥。
  嘉靖十五年(1536)
  六月,临清旱、蝗灾。
  嘉靖二十一年(1542)
  兵备副使王杨监修临清土城。
  嘉靖二十二年(1543)
  朝廷封孙载?为临清王。
  嘉靖二十三年(1544)
  五月,因旱灾免征济南、东昌诸府所属州县卫所夏粮。
  嘉靖二十八年(1549)
  三月,临清大雨雹,损房舍禾苗。
  嘉靖三十年(1551)
  卫河决临清、馆陶,坏民房庄稼。
  嘉靖三十三年(1554)
  七月,因兖州、东昌府大旱,减漕河夫役。
  八月,大水淹田。十月,因水灾免东昌、兖州二府所属州县税粮。
  嘉靖三十五年(1556)
  九月,东昌等府大旱,停征二十一年至十十六年积欠。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大旱,民转徙。
  嘉靖四十年(1561)
  方元焕纂修《临清州志》。
  是年,春旱,大饥。
  隆庆三年(1569)
  闰六月,卫河决馆陶、临清一带,溺死人畜无数。
  万历二年(1574)
  是年,临清大旱。
  万历十六年(1588)
  四月,大名府水灾旱灾相间,民间大饥大疫,人死近半,升斗米二百钱尽无卖者。
  万历十八年(1590)
  三月,大名府诸处狂风,白昼晦冥,天色忽黑忽赤。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山东、河南旱涝相加,民削树皮、草籽而食,至有割死人、杀生人而食者。
  万历二十六年(1598)
  中官马堂为临清榷税使。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十一月,以畿辅灾,发天津、德州、临清仓粟二十万石,平粜十万石。
  是年,税监马堂横征暴敛,掠其产业。工商者破产大半。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商贾纷纷撤走。临清民众起事焚其堂署,毙其党37人。明政府严令追查,株连甚众,人人自危。邑人王朝佐仗义自承,英勇就义,免株连众人。后人为纪念他,修祠树碑。
  万历三十一年(1603)
  临清大水灾。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卫河决,馆陶、临清一带水灾。
  万历三十五年(1607)
  六月,东昌府州县连年水旱之灾,麦无收。
  万历三十六年(1608)
  七月,山东辖各府州县同时地震。
  万历四十三年(1615)
  八月,以畿南旱灾,发临清、德州仓米平粜。
  闰八月,天旱,大饥,人相食。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四月,蝗灾,民众大饥。
  九月,民众因饥饿起事。
  万历四十七年(1619)
  临清大旱,民众大饥。
  天启六年(1626)
  山东蝗、旱灾,临清尤甚。
  崇祯三年(1630)
  七月,哗兵五百余人,自临清入邱县。
  崇祯十四年(1641)
  六月,畿内旱蝗,给事中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自静海抵临清,见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后,取以充饥者屡见不鲜。
  七月,临清运河干枯。
  崇祯十五年(1642)
  十一月,清兵至临清,前太常少卿张振秀死。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4 09:52:05


  顺治元年(1644)
  七月,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报东昌、临清等府州以次抚定。
  是年,临清大旱,麦无收。
  顺治二年(1645)
  六月,颁令剃发,迟疑逆命者,必置重罪。
  是年,命木鄂统兵镇守临清,驻卫河西,第二年调回。
  顺治四年(1647)
  六月临清淫雨,屋墙倒塌,平地水深3尺。
  顺治五年(1648)
  命冬尼率兵屯牧临清。
  顺治六年(1649)
  四月,山东张调甫领起义民众转战曲周、威县、鸡泽、永年等县。后又返山东。
  是年,巡抚吕逢春镇压商河、长清、临清一带的起义军。
  顺治八年(1651)
  九月,济南、东昌、兖州等府州县水灾。
  顺治九年(1652)
  秋,大水灾。
  顺治十年(1653)
  五月,漳水至,八月淫雨40日,临清大水灾。
  是年,裁临清、寿张等营官弁。
  顺治十一年(1654)
  五月,漳河水溢,麦田淹没;秋天蝗灾,大饥年。
  顺治十二年(1655)
  六月,临清大旱,蝗虫蔽天。
  秋,漳河溢,平地水深丈许,遍地可行舟船。
  八月,因水灾免山东东阿、范县、临清等十一州县田赋。
  康熙元年(1662)
  十一月二十二日,威县地震,城内震感甚烈。
  康熙四年(1665)
  四月,济南、兖州、东昌等府大旱饥荒严重。
  康熙七年(1668)
  六月十二日,黑风自北来,拔木倾屋。十七日晚地大震,自东北起震时,人不能立,盆瓮水皆倾出。房屋震动,嘎嘎有声。
  康熙十一年(1672)
  秋,蝗灾。
  是年,知州于睿明重修《临清州志》。
  康熙十八年(1679)
  临清大旱,秋大饥。
  康熙二十三年(1684)
  裁临清营都司。
  康熙二十四年(1685)
  五月,因旱灾免临清等四州县本年份田赋。
  七月,淫雨连绵,大雨倾盆,遍野汪洋,庄稼被淹没。
  康熙二十五年(1686)
  漳水至,临清修堤防御。
  康熙二十六年(1687)
  漳水至,临清河决大水灾。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夏津、聊城、邱县、临清等县大旱。
  帝南巡,路经临清、东昌。因灾害豁免旧欠丁赋。是年,又免本境钱粮十分之三。
  康熙三十一年(1692)
  六月,漳水至武安决口,临清庄稼房舍淹没无数。
  康熙三十二年(1693)
  四月,临清淫雨四十余日不止,麦欠收。
  康熙三十五年(1696)
  临清春旱,民饥。
  康熙四十二年(1703)
  七月,卫河自南水口,江家庄决,临清沿运河被水淹。
  是年,帝南巡,所过临清、聊城等处,免除去年未完丁漕。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引漳入卫。
  康熙四十六年(1707)
  漳水在临清成灾,秋禾无存。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十月十一日,邱县地震,本城震感强烈。
  是年,临清、夏津、馆陶、恩县、聊城等自春及秋不雨。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临清春旱不雨。
  康熙五十四年(1715)
  临清漳河泛滥。
  康熙五十五年(1716)
  临清漳河决,平地水深数尺,庄稼房舍漂没,禾苗、庄稼无存。
  康熙六十年(1721)
  临清、馆陶等五十县,春、夏大旱,麦无收。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大旱。
  雍正四年(1726)
  四月,临清雨雹,麦受灾。
  八月,平乡地震,境内有感。
  是年,修运河堤闸,浚马颊河、徒骇河。
  雍正八年(1730)
  七月七日,卫河决江家庄,奉旨赈恤。
  七月,改临清营守备缺为都司。
  雍正十年(1732)
  夏津、临清自正月至五月中旬大旱,麦无收,秋收减产。
  雍正十二年(1734)
  修卫河堤。
  临清增运河千总把总。
乾隆元年(1736)
  七月一日地震。
  乾隆二年(1737)
  七月、八月大雨,临清等州县被淹,卫河决堤。
  是年,临清等五十四县大旱。
  是年,因水灾赈恤。
  乾隆三年(1738)
  二月中旬,因水灾免堂邑、临清、清平等二十八县田赋。
  乾隆四年(1739)
  五月至七月,淫雨连绵。秋大水,卫河决堤,稼禾被淹。
  乾隆五年(1740)
  秋,卫河在临清决堤,庄稼被淹。
  乾隆六年(1741)
  动帑修尖冢至杨栏等处民埝十五段,长二千三百二十三丈五尺。
  乾隆七年(1742)
  清平、临清等州县涝灾。
  乾隆九年(1744)
  临清、高唐等三十四县旱。
  帑修北水门至王家浅等处民埝十一段,长五百七十九丈。
  乾隆十年(1745)
  七月,临清、冠县、馆陶等十八县雨泽茂期,收成难望丰稔。秋雨连绵,河流骤涨,沿河一带民田漫溢,临清等六州县田地村庄被淹。
  乾隆十二年(1747)
  六月十一日,临清州雨不汇聚,西北一带低洼村庄积水伤禾。
  乾隆十四年(1749)
  临清、寿张等八县涝灾。
  知州王俊重修《临清州志》成。
  乾隆十六年(1751)
  七月以来,大雨频繁,临清等五十二州县水灾,缓征新旧钱粮。
  乾隆二十年(1755)
  临清涝灾。
  乾隆二十一年(1756)
  临清等十六州县水灾。
  馆陶、临清卫河决堤。
  乾隆二十四年(1759)
  七月,卫河决,秋大水。
  乾隆二十五年(1760)
  丰收。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八月,临清卫大营西堤漫溢十余丈。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六月,漳水漫溢临清,田禾被淹。
  帝南巡,过临清,免赋十分之三,凡七十以上民众,皆有赏赐。
  乾隆二十八年(1763)
  七日,卫河决堤。
乾隆三十年(1765)
  帝南巡,免额赋有差。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十一月二日,南宫地震,本域震感较强。
  是年,馆陶、临清卫河决堤,平地行舟。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六月十日,云南运铜船九只抵临清,至碧霞宫对岸,忽遇狂风暴雨,将七号船刮断缆绳,撞岸击碎船底,溺铜九万斤。
    七月,漳河漫溢,沿河受灾秋粮绝产。
    是年,帝东巡过临清,豁免额赋有差。
  乾隆三十九年(1774)
  九月,寿张王伦义军自阳谷经堂邑到临清,攻城不下,死伤数百人。义军虽顽强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于十月失败。
乾隆四十一年(1776)
  临清升为直隶州。领武城、夏津、邱县,并建考棚。
  是年,帝东巡过临清,赏赐七十以上男妇。
  军流以上人犯减等发落。
  乾隆四十二年(1777)
  临清州境内大旱。
  乾隆四十三年(1778)
  临清州及周围六十三县春夏大旱。
  疏浚卫河。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六月,临清卫河决。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帝南巡,蠲免田赋,减在押人犯徒刑。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四月,连日成大雨,东昌、临清等三十九州县水灾,卫河溢成灾。
  乾隆四十七年(1782)
  临清涝灾。
  乾隆四十九年(1784)
  二月十五日,大风雨,春旱,秋蝗生。
  是年,帝南巡,蠲免田赋,减徒刑。
  乾隆五十年(1785)
  夏津、邱县、馆陶、临清等十八县大旱大饥,人相食。
  赏穷民六、七两月口粮。
  是年,照顾高龄老人,减免在押犯徒刑。
  知州张度、邓郗曾先后重修《临清直隶州志》成。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正月,朔日有食。
  二月,运河闸工告成。
  乾隆五十二年(1787)
  临清等六十三州县春夏旱灾。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七月,十二、十五等日,卫河陡涨,民兵抢护不及。临清江家庄民埝漫水三十六丈。
  乾隆五十六年(1791)
  临清、馆陶旱灾。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临清等四十五县旱灾。
  乾隆五十九年(1794)
  春,临清、夏津、邱县等五十七县旱灾。
  七月,卫河泛涨,临清江家庄等处漫溢,村庄田禾被淹。
  嘉庆三年(1798)
  卫河决,大水灾,八月赈济。
  嘉庆四年(1799)
  临清等周围县涝灾。
  嘉庆六年(1801)
  临清州西各乡均遭卫河水淹。
  是年,缓征新旧额赋有差。
嘉庆八年(1803)
  临清大水灾。
  嘉庆十年(1805)
  六月六日,邢台地震,有声如雷,境内有震感。
  嘉庆十三年(1808)
  二月,山东运河各工奉谕归沿河州县疏浚。
  嘉庆十五年(1810)
  正月,风?昼晦。
  嘉庆十六年(1811)
  去冬自是年二月,无雨雪,临清、高唐、邱县、清平等七十八县旱,又遇蝗灾,饥荒严重。
  嘉庆十八年(1813)
  临清、高唐、清平、聊城等七十县大旱、大饥。
  嘉庆二十年(1815)
  六月,二十三日南宫地震,临清有震感。
  是年,临清、馆陶等地蝗灾。
  嘉庆二十一年(1816)
  临清、馆陶涝灾。
  是年,下令州县整顿保甲。
  嘉庆二十二年(1817)
  临清、高唐、聊城、馆陶等县涝灾。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卫河堤决,汪家庄等二十七村被淹。
  嘉庆二十四年(1819)
  马家村水滥,六十二村被淹。
  嘉庆二十五年(1820)
  临清、馆陶旱涝。
  锅市街火灾,延烧铺房二百余间。
  道光元年(1821)
  正月,彗星出西方。
  六月,蝗灾。
  道光三年(1823)
  七月,卫河西岸赵家庄民埝三处漫决,自三十余丈至八十余丈不等。
  道光六年(1826)
  九月,临清、馆陶二十九州县水灾和雹、旱、虫灾,缓征旧欠粮漕。
  是年,临清等三十六县大旱。
  道光十年(1830)
  闰四月,南宫、平乡地震,临清有声如雷,自东北方起屋舍震动,河水簸扬。
道光十一年(1831)
  临清、夏津等州县大旱。
  道光十二年(1832)
  闰九月,临清、聊城等三十四州县被水淹。
  秋,浚运河。
  道光十四年(1834)
  卫河西岸新河口民埝漫决四十余丈,旋又刷宽五十余丈,计八十八丈。
  十月,贷山东临清堵筑新河口民埝银。
  道光十五年(1835)
  春至五月,先大旱,继而大涝。
  道光十六年(1836)
  十一月,东昌、德州、济宁、临清水灾。
  道光十八年(1838)
  七月,螟伤庄稼。
  八月,霜伤庄稼。
  道光十九年(1839)
  五月,缓征新旧田赋。
  是年,临清、清平等三十八县旱。
  道光二十年(1840)
  春,临清等二十县旱。
  十月,临清、聊城等五十五州县水灾、虫灾,缓征新旧额赋。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六月,遭风、旱灾,清廷缓征新旧田赋。
  十月,遭水灾,秋收减产五成以上。
  是年,设乡试考场。本州考中文、武举各八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
  遭雹、旱灾。
  道光二十三年(1843)
  遭水、旱灾,清廷缓征受灾严重庄屯的田赋。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十月,临清遭水、旱、雹灾,缓征新旧田赋。
  是年,知州陈宽始设义塾,开考察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
  遭风、旱、雹灾。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六月,临清等州县遭旱、风灾,因灾缓征新旧田赋。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六月,道员莅临剔除临关积弊。
  八月,临清州旱灾。
  是年,州境捻、幅等教众,劫富济贫。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六月二十日,卫河水势微弱,南粮抵境驳船恐不够用。清廷准许添雇民船360只,责成临清知州雇用。
道光三十年(1850)
  正月,有日食。
  九月,贷银修汶、卫两河堰堤。
  是年,州境遭风、旱、虫灾。
  咸丰元年(1851)
  四月,知州陈宽重修州学考棚。
  十月二十三日,丰北黄河决口,水漫州境,灾情严重。
  十一月,免水灾额赋,并给灾民口粮及房屋修理费。
  咸丰二年(1852)
  四月,州、县水灾较广,派藩司专办赈务。
  咸丰三年(1853)
  三月,地震。
  春,临清境农民起义活动频繁,清廷派参赞大臣僧格林沁镇压。
  四月二十日,临清州团练坚壁清野。
  十月,桃李开花,葡萄结果。
  咸丰四年(1854)
  三月二日,太平军五万人北进抵临清。围城十多天,三月十五日攻入城内。清廷对临清失守大为震惊,急令大将胜保率部限期夺回。几经激战,军民死亡十万余人。太平军于三月二十九日晚撤离临清。
  咸丰五年(1855)
  六月,州境大水。
  七月,截临漕粮五万石,又截漕粮二十一万石赈济受水灾的百姓。
  咸丰七年(1857)
  六月,飞蝗蔽天,禾稼皆尽,大饥。
  咸丰八年(1858)
  三月,民大饥,人食麦苗,疫病流行。
咸丰十一年(1861)
  二月,黄旗教首孙全仁等起事邱县,知州张延龄、副将长庆督兵镇压。
  四月,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率众到卫河以南,知州张延龄率军堵御。
  五月,彗星从西北方出现。
  六月,代理知州彭垣至。
  十一月,胜保率清兵镇压宋景诗于卫河南。
  同治二年(1863)
  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派僧格林沁率骑兵到临清,以镇压黑旗军。
  八月,黑旗军首领宋景诗在临清、莘县、堂邑、馆陶一带活动频繁,清廷派直隶总督刘长佑移营临清,山东巡府阎敬铭派按察使丁宝桢率部驻东昌,以伺机镇压义军。
  是年,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率部由冠县、馆陶、堂邑,进抵临清占据土山、东门外一带安营。
  九月,知州张应翔至。
  同治四年(1865)
  正月,下雪有雷声。
  四月十日,山东巡抚阎敬铭调兵到临清,与直隶州防兵互相援应,以防东来宋景诗所率黑旗军。
  同治五年(1866)
  五月,遭大雨、雹灾。
  同治六年(1867)
  三月,山东巡抚丁宝桢到临清巡视河防。
  四月,夏津知县郝植恭兼理知州。
  五月,代理知州方传植至。
  八月,西部捻军张宗禹在临清等地活动。
  同治七年(1868)
  二月,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部到临清。河南布政使张曜、豫军首领宋庆率兵尾追,张边战边走。
  二月,知州陶绍绪至。
  四月,大名镇炮船在三元阁停泊,因火药爆炸,船被炸飞,声如巨雷,邻近舟船人员伤亡无数。
同 治 八年(1869)
  六月,大旱。
  八月,知州周丕沣至。
  秋,?雨数日,庄稼尽死。
  同治九年(1870)
  秋九月,淫雨,欠收。
  同治十年(1871)
  二月,知州孙善述至。
  六月,卫河在塔湾决口。
  九月,代理知州方鸣皋至。
  十月,署理知州王其慎至。
  同治十一年(1872)
  正月,修运河临清堤。
  七月,署理知州邓焕至。
  同治十二年(1873)
  二月,知州葛恩荣至。
  六月,雷击坏州城南门楼。
  光绪元年(1875)
  三月,知州洪用舟至。
  六月,大饥年。
  是年,山东创办一机器局,经费由临清钞关拨给白银十八万六千两。
  光绪二年(1876)
  二月,署理知州郭定柱至。
  六月,署理知州王其慎至。
  是年,大旱灾。
  光绪三年(1877)
  正月,知州郭定柱至。
  五月,大饥,闰五月十七日,淫雨多日。
  是年,大旱后饥荒年,民食树皮殆尽,死者无数。
光绪四年(1878)
  五月,大旱,民大饥。
  七月,饬查旱灾,筹办赈济,招商购米,免关卡厘税。
  光绪五年(1879)
  三月,水啸,洼泽器皿之水有动荡之声。
  光绪六年(1880)
  正月,知州王其慎至。
  二月,遵谕筹建电报分局,筹设电线杆。
  十月,筹设粥厂在碧霞宫。
  光绪七年(1881)
  津沪电报线架通,总局设在天津。
  光绪八年(1882)
  七月,彗星见东南方。
  光绪九年(1883)
  四月,署理知州彭虞孙至。
  七月,卫河决胡家湾、尖冢镇,又决江家庄,坏民庐舍无数。
  光绪十年(1884)
  八月,知州王其慎至。
  光绪十一年(1885)
  七月,大雨,平地水深尺余。
  光绪十二年(1886)
  美国基督教传教师金发兰到临清传教,先后于果子巷、席厂街创建教堂。同时,在教堂内建施医院。
  光绪十三年(1887)
  四月,时值庙会,马市街发生火灾。历时一昼夜,共烧店铺六十余家。
  光绪十四年(1888)
  正月,知州许桂芬至。
  四月,知州陶锡祺至。
  五月初五日,地震。
  光绪十五年(1889)
  四月,州委明三里董事沙炳督工筑南水关,卫河东岸堤1333米。
  是年,四方民众在州府支持下,在杨二庄义学(武训曾参与募捐所建学校)为武训捐款立碑两通,一通刻“永垂不朽”,一碑刻“万古流芳”。
  光绪十六年(1890)
  七月,卫河在塔湾、大营、张家窑决口。
  十月,于尖冢、尚店、下堡寺、碧霞宫设牛痘局四处。
光绪十七年(1891)
  七月,虫伤禾。
  光绪十八年(1892)
  六月,大量飞蝗入境。七月蝗生。
  卫河在贾家口、大营村、江庄决口,冲坏民庐无数,砖城南、北、西三门被水淹坏。
  九月,慈禧太后寿辰,邑人洪大祥妻杨氏103岁,领赏银数两。
  光绪十九年(1893)
  武训在御史巷捐资建义学一所,王丕显任教师。后任校长。
  光绪二十年(1894)
  六月,代理知州许桂芬至。
  十一月,知州陶锡祺回任。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六月,代理知州许桂芬至,并聘尹殿?为清源书院主讲(书院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四月,武训卒于临清御史巷学校内,终年59岁。清帝赐以“乐善好施”匾额和“创建义学武善士”称号。将其生平付国史馆立传,并准入忠义祠。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正月,知州王寿朋至。
  六月,筹办邮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
  赵三多、阎书勤组织“义和团”在冠县蒋家庄起义,提出“扶清灭洋、杀尽天主教”的口号,后转战聊城、临清、曹州、济南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在南北街(又称更道街,现健康街)一带,扩地百余亩,重建教堂及教会学校。男子小学称为育英学校;女子小学称为育贞学校。另外,由美籍教会人员捐款,中方修建的医院叫华美医院。
  夏大旱,饥。
  七月,知州杜秉寅至。
  是月,临清“义和团”千余人,焚烧了城内美国基督教创建的教堂和教堂内的施医院。教会牧师金发兰和施医院负责人秦端恒等逃避于小芦村教堂。
  夏,大旱,大饥。
  八月,淫雨损坏庄稼,缓征本年田赋。
  八月十七日夜,义和团被府县官兵包围,九十七人被捕,大帅阎书勤等二十九人被杀于临清。
  十二月,聘高密举人傅丙鉴为清源书院主讲。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运河停止漕运,仅聊城至临清间有小船来往,商业大受挫折。
  冬,无雪。
  光绪二十八年(1902)
  二月,知州庄洪烈莅位,提出兴建学校,邑人孙毓玑、冀澜捐款倡办学校。
  二月至六月,临清大旱不雨,四月又遭大风。其间大疫、大饥,每日死者达数百人,知州庄洪烈捐资设药局施舍药品。
  七月,改义学为蒙养学堂,城乡共25处。
  九月,在钞关左筹建临清中学堂,以孙毓玑、冀澜为监修员。
  十月,境内第一个高等小学竣工,此为有新学堂之始。
  十二月,在旧址续修牛痘局。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二月,拟修州志,聘胶州举人赵文运为总纂,撰稿五本未成。
  五月,清廷准奏,临清营制兵一律裁撤,改练巡警,随即选警兵四十名,调省操练。
  六月,清廷命裁南运河闸夫,裁东昌、临清卫所守备千总官。
  是年,知州庄洪烈创办临清直隶官立学堂,此为,临清官立中学堂之始。
  是年,临清成立县农民协会、李荫堂任会长。
  光绪三十年(1904)
  正月,知州张承燮至。
  四月,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将武训义学改称武训小学堂。
  八月,商会成立,王继览任会长。
  是年,临清设立直隶州师范学堂。
  知州张承燮设阅书所和阅报所于文昌宫,此为官办图书阅览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1905)
  三月,于大仓东院设犯人习艺所。
  在南司口清源书院旧址,成立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以孙百福为堂长。
  是年,废科举制度,停止乡、会试,旧学署撤销,改为“劝学所”。管理学校教育。
  是年,停止刑讯。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山东巡抚杨士骧,浚聊城至临清间小运河,在临清设工程局,委临清关总办吴震泽、董其役划分十一段,计程浚河。工竣后共用银三万六千两。
  知州张承燮奉命在考棚旧址成立单级师范学堂,孔繁坤为堂长。张直牧在大仓纺织公司设半日学堂,令徒工利用工隙时间学习,也为工读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
  五月,大雨、雹。
  秋,大风拔树。
  是年,推选王继览为商会总董。
  是年,始设巡警局。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6-4 10:35:16

好资料!——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
    学习了,谢谢七弟!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4 10:36:17

回 2楼(汪寿杰) 的帖子

这正是你所撰联:
龙山凤岭见证千年古县沧海桑田 ,
汶河卫水孕育运河名城高风雅韵 。

汪天俊 发表于 2011-6-4 11:51:29

在研究家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对地方历史文化也有不俗的贡献,寿杰爷辛苦了!

胖子道生 发表于 2011-6-4 12:30:01

好资料学习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清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