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12 19:03:14

转载: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朝政府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13行省之一。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明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辖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罗定州等10府1直隶州,共有7州75县。明代广东布政使司的辖境和解放初广东省境基本一致,清朝置广东省。广东省3字相连,作为行政单位的名称,是从清朝开始的,一直相沿至今。
      又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浦、普宁、澄海等22县。

汪的秋 发表于 2011-6-12 19:50:52

回 楼主(汪朝领) 的帖子

朝领本家称我为专家,不敢当,对于宗谱我也是知道很少,有关汪广洋在广东裔孙,本人不清楚,我想本家们直接找美德乡的本家,或当时的主编,编委们会知道。

汪朝领 发表于 2011-6-12 19:52:35

回7楼(九华云星)贴子:
一、“元末举进士”被我打成“元未举进士”。这一长一短给弄倒了排序,意思也随之颠倒不清,实乃一大错误,必须更正。就此叩谢!
二、“召为元、府令史”被我打成“如为元、府令史”。这“召”和“如”的意思是完全不相通的,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字,与原版也不符,纯属我的打字之误,也必须更正。
三、其他内容(包括标点符号)未发现有被我打成与原版内容不一致的,可原文表述没有本家修整过的确切和完整,确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十分感谢本家的不吝赐教!您的严谨精神和学识水平令人钦佩!
--------------------------------------------------------------------------------------------------------------------------------------------------------------
回8楼(汪寿杰)贴子:
寿杰本家也是学习的好榜样!您的回贴相当讲究,辛苦了!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12 22:39:47

回 12楼(汪朝领) 的帖子

       这是观拜所搜集的汪氏族谱时,偶然间发现的一条线索。与大风联系后,得知美德汪伟强会长的号码,联系后,结果并不理想。
       我们想:既然美德族谱上,有如此记载,一定是有一定的依据。所以,达成会长拜托朝领本家寻觅线索。并恳请广东本家多多协助!
       临清明丞相汪广洋后裔百拜稽首!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12 22:48:55

回 11楼(汪的秋) 的帖子

       美德族谱编委会名单。
       烦请汪的秋、汪朝领等本家,协助查询!

汪朝领 发表于 2011-6-13 11:33:14

回14楼(汪寿杰)贴子
我一定会努力搜索和寻找,进展情况将会如实告知你们。
美德村编撰的上述族谱出版后,我曾看到书中有大概说明前期的汪氏族谱资料多有参考或依照异地宗谱的相关内容编写而成,当中大多数先祖的生平均无记载,不少先祖在族谱上只录有其世系和名字而已,其他的除姓氏外一概不见,亦一概不知。当然这些历史情况与这些先祖所处的久远年代和拥有的身份地位有关。像广洋公这样显赫的历史人物,应该有一定的希望找到他的相关线索;若在族谱方面难有进展或无从查证的话,也可考虑从明代的历史典籍和请教明史专家方面尝试查找其蛛丝马迹,再不然就在广东登个寻宗启事等。相信有宗亲们的共同努力,搜寻的结果一定会有的,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汪寿杰 发表于 2011-6-14 10:05:16

汪广洋三次赴粤简介

      汪广洋(1329——1379),字朝宗,号洪波,祖居安徽休宁(待考),后迁高邮(今江苏高邮)。越国公汪华七子爽公之后裔。首任朱元璋元帅府令史。后历任江南行省都事、中书省右司郎郎中、江西行省参政、山东行省参政、陕西行省参政、广东行省参政、中书省左御史大夫、左丞、右丞相。著有《凤池吟稿》诗集。
      汪广洋三次赴粤简介:
      第一次。在粤时间为4个月。 (1370年7月——1370年11月24日)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任中书左丞。七月,杨宪弹劾汪广洋 “奉母无状”,罢中书左丞,退居高邮。杨宪再次奏本,汪广洋被迁徙到荒僻的海南(今海南省)。相位第一次起落。十一月廿四日,召回,封护军忠勤伯。洪武四年(1371 年)正月初二日,任右丞相。
      第二次。在粤时间为15个月。 (1373年正月12日——1374年4月)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十二日,任广东行省参政。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召回,任左御史大夫。
      第三次。未成行。
      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廿六(立冬)日,再任右丞相。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蒙冤废相,再贬海南,朱帝追加圣旨赐死于太平(今安徽太平湖附近)。
      汪广洋初葬于太平附近。忠勤堂陶山支系族谱记载:广洋公膝下现幸存三子六孙,均隐匿于登州府福山县苟塔村(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其他子嗣不详。广洋公遗骨多次被转葬,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受明太祖追杀,后被长子子持携子彦深、彦才转匿陶山枣科里(今山东临清市),终葬于此。
      史料显示,两次赴粤,均为“戴罪”,孤身一人前往,父母、妻子均未随同前往广东。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6-14 11:18:51

       我认为编者不会是空想、他一定知道有广洋公后人、且情况比较了解,否则不会用:”此为汪姓莅粤之第一人,是参政衔头,一省行政首长,来头甚大,在粤留下汪姓后代蕃衍繁殖,日渐昌盛”。 由此可以说明一定有广洋公后人。敬请各位宗亲关注与帮助查找。

汪朝领 发表于 2011-6-14 15:54:37

北方(忠勤堂陶山支系汪氏)族谱记载:广洋公膝下现幸存三子六孙,均隐匿于登州府福山县苟塔村(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其他子嗣不详。
南方(赣、粤汪姓)族谱记载:此为汪姓莅粤之第一人,是参政衔头,一省行政首长,来头甚大,在粤留下汪姓后代蕃衍繁殖,日渐昌盛。
族谱乃记载姓氏宗脉之真实史料,容不得半点捏造。从上述两族谱之间可发现当中的相关内容均指向广洋公另有后裔,下文只是不详与简略而已。
史料显示,两次赴粤,均为“戴罪”,孤身一人前往,父母、妻子均未随同前往广东。
第三次贬谪赴粤未成,于途中被朱帝追旨赐死。由此可见其在粤留下汪姓后代应是第三次被贬之前莅粤而出的子嗣,北方族谱因此难载其祥,只能提到为止。

汪传海 发表于 2011-6-14 18:50:28

朝领本家分析的有道理,两次<戴罪>一次<被贬>,有可能其后已隐姓埋名.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拜请众宗家查找广洋公当年曾在粤留下之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