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启示
寻根问祖启示河南固始县龙潭汪氏支系,后迁居黎集更名为黎集汪氏支系,系清初从歙县或徽州迁入,始迁祖溟公,号海舫,XX世,迁入河南时所带的家谱在雍正五年因“洪水汜屋”而失,因此世系失考,现从《通宗世谱》上查得讳“溟”和名字中带“溟”者有九人,基本情况分别如下:
1、汪文溟,80世,建公派下、歙邑信行支系,通宗世谱上图馆藏第6册第68页。
2、汪 溟,80世,建公派下、歙邑信行支系,通宗世谱上图馆藏第6册第69页。
3、汪本溟,83世,建公派下、太平邑古潭支系,通宗世谱上图馆藏第7册第104页。
4、汪世溟,83世,建公派下、休宁邑约山支系,通宗世谱上图馆藏第7册第156页。
5、汪汝溟,81世,建公派下、绩溪邑学前支系,通宗世谱祁门补遗五谱丑中部54页。
6、汪东溟,80世,建公派下、绩溪色章祁支系,通宗世谱祁门补遗五谱丑中部227页。
7、汪若溟,80世,建公派下、歙邑石冈支系,通宗世谱祁门补遗五谱寅上部12页。
8、汪 溟,81世,建公派下、歙邑唐忠支系,通宗世谱祁门补遗五谱寅上部91页。
9、汪登溟,86世,建公派下、歙邑枫树岭支系,通宗世谱上图馆藏第7册第38页。
以上皆为从《通宗世谱》中所查,但不知以上支系现仍持谱者或知情者居于何处,且清朝徽州地区支系因大迁徙或其他原因未入《通宗世谱》者亦应有之。
2011年8月22日和23日,汪志伟,汪志映,汪宽三人前往歙县信行村考察世系,但该村汪氏人家基本迁出,仅余两户也不知道任何情况,故得上网寻求帮助。
盼知情宗亲协查相助,并早传佳音!
敦睦堂固始黎集支。 受我族会长汪志伟长辈委托,特发此贴寻根。
同时感谢在我族寻根过程中九华星云汪长富本家为我族提供的这些线索!
乃涛本家:不好意思,我替您重编了主帖,请莫见怪!
志伟会长一行的这次歙县之行,主要收获是受赠一张《通宗世谱》全三十八册光盘,回家后可以组织有意探求者一同 —— 系统学习、细心查阅、慢慢研究。
我最近正在草写《黎集支系祖脉考证之逻辑思考与线索分析》,待编写和修改完成后即发到这里来,以期对志伟会长和黎集宗支能有较大的帮助。 多谢长富本家的修正,昨天接到我族会长的信息和电话,他的意思是不能冒然认定,但是有了线索就一定要查到底,这样才让我代发在网上,以期求证。这种认真的态度与长富本家不谋而合。
另外我二世祖之一的三子汪滔一支当年落户于河南永城,兴许能找到一些线索,但是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永城这支的本家出现。会长已在网上发布寻亲公告,公告如下:
河南固始黎集汪氏支系,系明末清初从歙县或徽州迁到固始,始迁祖汪溟,号海舫。从祖居地带的家谱在雍正五年因发大水而冲毁,因此本支世系失考。二世祖之一的三子汪韬迁到河南永城,不知其后人现状如何?倘有,应和我支系同出一脉。诚望看到此帖的本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联系电话13939708736汪志伟 经深入研究和测算后我认为:黎集始祖溟公约生于顺治十年至康熙十年(1653—1671)之间,约迁徙于康熙十五年至三十九年(1676—1700)之间,不存在“迁于明末或清初”的问题。
溟公字海舫,约于康熙中期由歙县(及其周边)迁居河南固始县卧龙集(古称龙潭集),生子四 —— 勋、略、韬、朔。雍正五年(1727)洪水夜袭,人员幸存但物具毁。遂由龙潭复迁黎集,史料及世系失考。长勋四朔两房无嗣,三房韬公迁居河南永城县(与安徽淮北市西北面相邻),仅二房略公留居黎集。
略公长孙维新公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韬公应于1727年之前由卧龙集迁往永城的,溟公当年若带有徽谱来固始,则韬公北迁时可能有抄录资料带往。如果能与永城韬公后裔联络上,就有可能找到龙潭支系的真实史料。建议黎集支系主动前往永城查询联宗,更期待永城韬公后裔能出现于宗亲网、并能提供族谱史料!!!
回 3楼(汪乃涛) 的帖子
不懈努力和热心本家的相助,相信会有结果。回 4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此说很有参考价值回 4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比较赞同此看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