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世至75世记叙内容皆正常,75世之前都是可信的。这8代若按以上平均代距23年计算,则75世宜祖公约1291年生。这8代若放大至平均代距30年计算,则75世宜祖公约1347年生。
76世—79世,这4代只有名讳,其他内容空白,毫无文字记录,这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80世国士公明末(约1640年左右)携长子初迁淮南,几年后因李闯之乱(1643—1644)复回徽州,后至大清定鼎(1645—1646),合家迁居皖北洛河镇。推测80世国士公约生于1610年左右。
80世国士公约1610年生,若75世宜祖公约1290年生之推测成立,则320年5代,平均代距64年。75世宜祖公约1347年生,则263年5代,平均代距52.6年。无论哪个数字,都说明有脱代的可能,而且有可能接近5代。
81世—88世,这8代虽然多数记叙也较为简单,但也没多大问题。所以说80世之后也都是可信的。
89世先出生的没生年记录,后出生的有长文等诸公1895年之后生。约280年9代,平均代距31年,正常范围。
90世茂盛等诸公1899年之后生,较晩的有1940年的。约300年10代,平均代距30年,正常范围。
淮南洛河始迁祖墓碑(民国二十五年立)
回 10楼(汪传海) 的帖子
“71世维圣公约生于元初(1271年)”,没有依据。 潜口"汪氏金紫祠"黄山樵夫——赤脚医生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有个“金銮殿”,实为汪氏金紫祠,属潜口下市汪族,又称“下祠堂”,其建筑特征是模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该祠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是研究徽州古建的珍贵范例。
从潜口翼峰塔沿205国道向北走100余米,折而向东,便到了誉满徽州的金紫祠。据碑文载,金紫祠是汪族八十一世祖汪一诚承父兄之志(其父“文显”,兄“一中”) ,捐地千步,捐银二千两,加上汪士明捐银三百两,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奠基新建。该祠于1601年竣工,1666年和1936年两次大修。祠前有一座四脚石坊,上有汪文显题写的“金紫洞”三个醒目大字。四脚石坊的两边各有一座两柱石坊。由四脚石坊北进有“三源桥”横跨矩池(按古代规矩设计的矩形池塘)。越桥过一段石板路进入棂门,经甬道到戟门。戟门上方挂有“汪氏家庙”匾额,门外两边置石狮一对。戟门前檐还有三块直匾。进入戟门后,甬道两边天井里,各有一个四角亭,亭内分别由贔屃驮着两块大石碑。抵议阖。“越国世家”匾额,门内两面有左钟右鼓悬吊。经甬道登露台抵大堂,大堂内挂有10多块匾额,还有董其昌书写的对联和3个龙亭(亭内有圣旨)。由大堂经两边回廊或中间驰道及寝殿,龛座中间供汪氏先祖词汪叔敖像,左昭右穆供历代先祖牌位。自棂门至龛座面积为3810平方米。祠的后面有一幢上下两间的“汪公殿”,内挂“保障六州”横匾。此乃记念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在隋末动乱中,为保障杭、睦、歙、宣、饶、婺六州立下大功建。
回 楼主(汪传海) 的帖子
家谱首頁,通俗易懂,拜读了,谢谢传海本家! 从汪大道的文章看,80世汪文显,81世汪一诚父子捐资修建[金紫祠]竣工在1601年,和80世汪国士年代相差不大.回 13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請九华星云先生在研究此谱或其它谱本时,千万留意海舫公''溟公''及''用贤''公和''嘉陵''公三人的名讳。先致谢意! 国士公卒于1663年,生于约1600---1610年. 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思品公旅徽寻谱二月记,只是在一支谱世系图中看到80世有“国士”之名,但并无切实成果。故2002年长墀老师再走先人寻谱路,但仍无多少收获。始祖碑亦是思品公旅徽寻谱后当年建立的,单从世系资料年代分析确实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