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19楼(汪寿杰) 的帖子
寿杰本家你若在16—18世名讳中再找不到相符合的内容,那我们就真的要怀疑仨迁祖“携谱外出”的真实性了。尤其那颠倒混乱的“德、兆、殿”字派更值得怀疑,可能是若干代之后据口传资料回忆补编的,致使既相似而又错乱的结果。回 20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http://rs.phpwind.net/E___5435ZHALPWFG.gif回 8楼(汪内蒙) 的帖子
“所县”,是一级行政机构,并非“后所县”这样的具体地点。“所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鼓励移民而设立的临时性机构。依据史籍:“文迁县府,武授守备”,凡是达到一定规模人数的住所,文人直接授予县令之类的官职,有武艺的人,直接授予守备之类的武官。我谱中就有“山海关守备”之类的外迁先祖的记载。我怀疑这个“永年,居关东后所县”,就是一位名叫“永年的先祖,迁居关外后,授予“所县”文官之类的意思。” 推测:1、赤峰汪氏,应该是再度迁徙,甚至数度迁徙。“抱谱”之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排除返回山东,再次迁徙关东的可能性。
2、依据22楼数据,忠勤堂老谱的十二世祖“永年”(即汪氏88世,丞相汪广洋14世)出生于1724年左右,其后人约出生于1740年左右。
3、赤峰始祖,应该出生于1735年左右。年代、世代都有较大的吻合度。
推论:?????????? 清明节期间,我和我的大哥(62岁),前往安徽歙县、山东临清开始了祭祖寻根之旅,期间受到了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的热情接待,在此深表谢意!尤其感谢达成、培勤、寿杰、庆文等几位本家的盛情款待和鼎力相助!不胜感激!
回来后,我把祭祖寻根的情况向我们家的老人进行了汇报,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再次求证了一些线索,所以,对本楼主的帖子进行了几点修正(见楼主贴)。
刚刚打开家网,欣慰得看到九华长富本家、寿杰本家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提供了诸多线索,再次谢过!
Re:
基本赞同寿杰本家的以上意见。回 25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我忘记告诉先生了。忠勤堂陶山支系如今在世的是16世(汪恒志,80多岁)—24世(1992年河北山材村有3位100世入谱,依据当地风俗,早已结婚生子,只是暂时未能联系上。),亦即总92—100世。
请调整一下数据! 从寿杰本家的综合资料分析:忠勤堂陶山支系如今在世的是16—24世,亦即总92—100世。一世两祖约生于1385年,最高代约生于1930年,最低代约生于1992年,平均是1961年。让我们试以几种算法看看结果:
(一)按最高代92世计算,1930-1385=545年,15代平均代差36.3年。(二)按最低代100世计算,1992-1385=607年,23代平均代差26.4年。(三)按平均代96世计算,1961-1385=576年,19代平均代差30.3年。这三个测算出的数字可谓是较大甚至是很大的,但却是真实的和必信的,也就是自然的和合理的。
汪永年是12世即跨越11代,若按30.8年计算约需339年,1385+339=1724。即永年约生于1724年,再传至第11代是2004年,2004-1724=280年,10代平均代差28年。这样看来世数与年份都很吻合,很有可能內蒙第一世因故而改名,其第二、三、四世都不是生于东昌府而是山东其他地方或关东某地,所谓“抱谱而迁”的是四世祖而非一世祖。 "汪永年是12世即跨越11代,若按30.8年计算约需339年,1385+339=1724。即永年约生于1724年,再传至第11代是2004年,2004-1724=280年,10代平均代差28年。这样看来世数与年份都很吻合,很有可能內蒙第一世因故而改名,其第二、三、四世都不是生于东昌府而是山东其他地方或关东某地,所谓“抱谱而迁”的是四世祖而非一世祖。"本家的观点非常正确。前几天二位内蒙宗亲来临己经证实是四世祖迁内蒙而非一世祖。只是供奉的主子上有1一3代的名讳。另"很有可能內蒙第一世因故而改名"这个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