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亮翁、长富、大风本家:求“汪逢辰”的资料
亮翁、长富、大风本家:本家您们好!我谱记载:始迁祖曾为安徽太平府知府,我查阅《太平府志》没有“汪国钟”的名字,但与先祖同时代,即元顺帝惠
宗至正年间(1320~1370) ,有个名叫汪逢辰的【字虞卿,歙县人,崇德州教授】,在当涂县任主薄,我想了解一下他的资
料,敬请不吝指教,特表谢谢! 有一点我特别困惑,就是始迁祖的墓碑文记载:“原籍江西饶州府安仁县 ,授安徽太平府 ,居官清廉, 士民敬爱,
因元末干戈扰攘,遂致博采风水,游湖南永州府道州,寓居长田,但因旧碑年深月久,雨 润日喧,未免朦胧 ,所幸代有
文人文献,皆足传述不泯,故得仍其旧而重修之,俾后世子孙即亿万斯 年履墓恩亦,不忘木本水源耳 生於安葬年月日时
载在族谱。”
安徽太平府在元末叫“太平路”,到明朝才改“太平府”的?问题出自哪里呢?请一并教我! 老谱上记载,我祖——国钟公迁自“江西饶州府安仁县”却没有交代是哪一支系。去年11月12日,我与叔叔到
鹰潭去寻祖,得到了炎宝、生贤、大风等本家们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在此,代表我支汪氏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美好祝愿!
这次鹰潭之行没能找到国钟公的出处,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真是愧对先祖!
回 2楼(汪祚德) 的帖子
你已经尽力了。水有源,木有根。慢慢寻找,只要你有相信,老祖宗会保佑你,一定能够找到的。[/size] 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即明代太平府府治,元代曰太平路。因元代时期较短且又是外族统治,而明代时期很长且是汉族人统治,故后人编写史料时多采写明代之“太平府”,你们的谱也是如此。------------------------------------------------------------------------------------------------------------------------------------------------------------------------------
明清时安徽境内行政建制情况(府州县设置)
明朝时安徽全境隶于江南省治南京。今安徽辖有七府三直隶州,其中江南有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四府和广德直隶州;江北有安庆府、庐州府、凤阳府三府和滁州、和州两个直隶州。康熙六年(1667)设安徽省时,仍辖七府三直隶州。雍正13年(1735),增至八府五直隶州。凤阳府属颍州升为颍州府,凤阳府属泗州及庐州府属六安州升为直隶州。全省辖五十一县,四个府属州。
一、江南四府、一直隶州(22县1直隶州):
1、徽州府(6县):歙县(府治)、绩溪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含今屯溪区)、婺源县。
2、宁国府(明初曾叫宣城府、宣州府,最终仍定名为宁国府)(6县):宣城县(府治)、南陵县、泾县、太平县(今黄山区)、旌德县、宁国县。
3、太平府(3县):当涂县(府治,1956年拆分设马鞍山市)、芜湖县(1949年拆置芜湖市)、繁昌县。
4、池州府(6县) 贵池县(府治,含今池州市区)、铜陵县(1957年拆置铜官山市,64-71年称铜陵特区)、青阳县、石台县、东流县、至德县(1955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为东至县)。
5、广德州 :辖郎溪县1个县。
二、江北四府、四直隶州(29县4直隶州4府属州):
1、安庆府(7县):怀宁县(府治)、桐城县、潜山县、英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1936年拆潜山、霍山、太湖、舒城地置岳西县; 1949年拆桐城、庐江、无为县地成立后来的枞阳县。
2、庐州府(4县1州):合肥县(府治)、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和无为州。1949年拆合肥县置合肥市和肥东、肥西二县;1964年分肥东、肥西、定远、寿县地置长丰县。
3、凤阳府(5县2州):凤阳县(府治,1947年拆置蚌埠市)、怀远县、凤台县、定远县和寿州、宿州(含今宿州、淮北市和濉溪县,另辖灵璧县)。1950年拆宿县西境地置濉溪县;1951年拆寿县、凤台、怀远、凤阳县地设淮南市;1960年拆萧县和濉溪县地设濉溪市,1971年改称淮北市;1964年拆灵璧、宿县、五河、怀远四县地置固镇县。
4、颍州府(5县1州):阜阳县(府治)、霍丘县、颍上县、蒙城县、太和县和亳州。同治三年割阜阳、亳州、蒙城、宿州地置涡阳县;1935年拆阜阳县地置临泉县;1948年拆阜阳、太和县地设界首县;1949年拆阜阳县地置阜南县;1965年拆阜阳、蒙城、涡阳、凤台四县地置利辛县。
5、滁州 :辖全椒县和来安县2个县。
6、和州:辖含山县1个县。
7、六安州:辖霍山县1个县。
8、泗州:辖天长县、盱眙县、五河县和虹县(今泗县和泗洪县)4个县。1932年拆盱眙、滁县、来安、定远四县地置嘉山县(今明光市);1949年拆泗县地置泗洪县。 长富先生研究的很深入,手中掌握了不少的宝贵资料。难得!
回 4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这个跟帖,价值极高,我们忠勤堂也正需要这种资料啊!对于我研究明丞相汪广洋《凤池吟稿》中所涉及的先祖足迹,也有极大的帮助,谢谢本家了。 谢谢长富、及各位本家的指点!目前,关于我祖国钟公之谱牒,主要存在两个问题无法释怀:
1、因老谱被遗失,仅存谱牒是民国三年修撰的。其来由是:自从迁徙道县开派后,至民国三年这段时间,我们都是自己修撰族谱的,故有资料记载,但到民国三年,祁东宗亲收族合谱,本支以“世让公”次子被收录谱牒,作为小宗支系,其族人以前所用字辈,都按统一字辈冠之,以前名做字号。但,仅仅是将齿录入谱,以前的老谱却没有被合谱重刊,总谱上没有任何关于本支先祖的记载,从此失去了历史资料,故国钟公来自安仁哪一支不详。
2、世让公为彦成公第六世孙,出自于永新石市,所以,祁东、祁阳后裔都始迁于石市,而国钟公墓碑文记载:“原籍江西饶州府安仁县。” 并且在石市谱牒里也没有任何的迁徙记录。这点似乎不相吻合。
3、石市谱、沅州谱,以及衡阳谱都没有国钟公的记载,现在只有本支民国三年谱有一个名字、生殁葬配齿录,觉得有点离谱,公如果是“世让公”之子,且又考取了功名,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何以没有一点资料呢?
4、根据现在合谱资料显示,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国钟公只有一个原配(没有纳妾):比自己小一岁的祝氏,闺名嫒凤,子一,元信(现在谱按统一字辈为大信),然而,国钟公与儿子年龄相差67岁(母与子相差68岁),男性到这个年岁生儿子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妇女68岁生儿子,至少在古代就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了。至于公一下先祖们之年龄,我们本支记载都是很吻合的,没有这方面的纰漏,仅此例外。公是个读书人,不可能缺乏这一常识。 是否是合谱后,为了与“世让公”生时相匹配而人为做成“生日”呢?故总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针对以上疑问,我在修撰谱牒时总是难以下笔,古时候交通、信息各方面都没有条件,无法甄别,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现在如果不尽心尽力核实情况, 于情于理都过不了关,怎么向后人交代啊。
国钟公是否为古时饶州府安仁县某一支系?其父“世让公”另有其人?
在此,敬请各位本家多多帮忙提供线索,予以解惑,完成本支心愿!谢谢大家! http://www.iwangs.com/bbs/p_w_upload/thumb/Mon_1103/6_113738_8943be4b65d1e04.jpg
http://www.iwangs.com/bbs/p_w_upload/thumb/Mon_1103/6_113738_0f38bdcc356d51c.jpg
附国钟公民国三年谱: 国钟公与儿子年龄相差67岁(母与子相差68岁) ?这个数字有误。
按照老谱图片文字计算:性敬即国钟生于1324年,祝氏生于1326年;大信即元信生于1391年,袁氏生于1390年。大信出生时,其父68岁,其母66岁,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信的,这里肯定有疑点,或是有漏洞的。
--------------------------------------------------------------------------------------------------------------------------------------------------------------------------------------------
国钟公,是世让公之次子,性敦公之胞弟,元朝时,做太平府知府;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想违道求名,其心不忍,而抽手待毙,其志又不甘,遂解组归田,由江西安仁县,迁湖南省永州府道州西乡而成家”。
以上这段记载确似不妥,也难符合史实。还有元代中期就77世这也够快的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