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汪家的骄子,人民的模范教师。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引用第4楼九华星云于2012-06-08 10:16发表的 :
寿杰本家既是中学老师又是副校长,在本身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还倾注精力、主动担当,为汪氏家族的宗亲事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乃宗族的骄子、汪氏的楷模。无论是孝敬父母、培养下代,或是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他都是我们汪氏大家庭中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好榜样。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寿杰本家为广洋公的《凤池吟稿》呕心沥血,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在研究《凤池吟稿》的途中还翻译了两册<<通宗世谱>>他在我们汪氏家族中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 译注一段生命的历程的记录,很多对广洋公脍炙人口诗作的注解很到位,使得广洋公的形象更为生动,实在不容易,寿杰本家的努力是可以告慰先祖的! 引用第2楼汪封林于2012-06-08 09:32发表的:
不愧为汪家的骄子,人民的模范教师。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引用第12楼汪志林于2012-06-08 20:38发表的 :
译注一段生命的历程的记录,很多对广洋公脍炙人口诗作的注解很到位,使得广洋公的形象更为生动,实在不容易,寿杰本家的努力是可以告慰先祖的!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回 12楼(汪志林) 的帖子
非常感谢汪志林本家长期以来对《凤池吟稿》研究的关注与支持。 感谢各位宗亲的关注和支持。其实做这件事情,是出于一种对先祖的崇拜和对先祖悲催遭遇的一种激愤。汪广洋做为一朝丞相,其文学修养是极其深厚的。其诗歌成就并不逊色于其政治贡献。
其遗著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首先,是他的仕途的乖舛,属于被皇帝所杀,后世不封不树的人物。《明史》中对其的评价虽然比较客观,但仍彻底改变不了他的真实人生悲剧。其次,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形式的变化,中国文学,自明末清初开始,一直倾向于“小说”,明清小说像是皓月当空,广洋公的诗歌作品,虽然有其独到之处,犹如启明之星,但依然被湮灭在明亮的月色之中。再次,中国政局的动荡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明代不会再大肆提起汪广洋的作品,这已经不用再做讨论了,清代人试图做出一些努力,但是未能挽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是引进外国文化,而建国前夕,蒋介石先生又从南京把一大批文物运到了台湾。这样,汪广洋的作品只是留下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中国(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的领导,高瞻远瞩,多方努力,终于于公元2009年十一月花费重资,觅得“台北高邮同乡会”于民国七十年四月(1982年)影印的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凤池吟稿》,使这部宏篇巨制得以再现大陆,直系裔孙得以观拜,汪氏族亲得以目睹。
然,年代久远,众多宗亲古诗文基础稍逊,不足以悟出先祖诗文道义,无奈之下,斗胆为之。本人也是硬撑着去试着考证,以助大家。这部遗著,是我汪氏族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愿我之所为,不辱先祖。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遗著,属于纪实性的诗歌。对照《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一些杂史、稗史,明代文人专著等验证,鄙人发现了这部遗著的历史文献价值,对于研究明初的社会风貌、政治体制、民间习俗等各方面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鄙人所解读过程中,个人情绪化较为强烈,并不足以客观体现其精要。作为抛砖引玉之举,以图来人深入挖掘。自我感觉,解读有很大出入,大家还是多提建设性意见。本人一定会按照研究会的要求,进一步努力的。
在此,衷心感谢众多的本家,以及中国(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的鼎力支持。
《凤池》专贴中发布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有本家提议,全部公布电子稿,或者预先印制一些,由大家建议改正。这一建议,需要研究会商议确定。本人已经与研究会有了口头约定,该部注解,除再版修改权保留外,一应研究会处置、使用,本人不予任何干涉。 引用第11楼汪明才于2012-06-08 20:15发表的 :
寿杰本家为广洋公的《凤池吟稿》呕心沥血,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在研究《凤池吟稿》的途中还翻译了两册<<通宗世谱>>他在我们汪氏家族中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不愧为汪家的骄子,人民的模范教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