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楼主(九华星云) 的帖子
鸟雀林创修谱言之凿凿,称其谱録寳公之前世系来自休宁西门谱,可为什么统宗谱没有记载呢? 鸟雀林谱创修序说万武为録寳公第三子,而二修谱序则说録寳公之三子为兴一、兴二、兴三。难道是其创修谱笔误?他们创修早于黄市10年,黄市谱来源于婺源,雀林来源于休宁,此间百里之遥,不通音问,可能与荣一公入赘萧姓有关。但既然当时婺源、休宁皆谱载録寳公,现在难道都湮没了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黄冈上伍乡汪家园鸟鹊林的上汪家塆有一支就是来自安徽休宁西门状元坊
光绪三十年(1904)始修首谱,承接休宁一派。
在同一地域或许有串修历史,就是现在说的联宗挂靠共修,原因是本支人丁一直得不到大的繁衍或者敦亲之情达成共识,只是推测。
其实我一直觉得有许多家谱的分支是无法考证的,因为他们共处中漫长的融入了。
回 52楼(汪亚声) 的帖子
休宁西门汪氏宗谱,那是著名、完整、庞大、且可信度高的谱系,创修于淳熙十四年即1187年,直至乾隆年间从未断续过,在现完整版通宗世谱24册(即上图馆藏缺损版21册),你可以认真查阅。休西始祖61世接公乃59世程公之孙,休西宗谱上根本就没有记载59世武公支系。你们祖上62世接公也说是休西始祖,但那纯属张冠李戴的。若说雀林创修谱来源于休宁西门宗谱,那也纯属虚假之言。
回 55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如雀林谱来无所自,似也不能说通,可能正是有了他们所称西门谱,他们才没有去黄市联系。 又,我谱称男性先人一般称某某公,而雀林谱称某某府君,似可推测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系统。但雀林谱堂号也是越源堂,似乎其间还是有某种联系。 引用第57楼汪亚声于2013-01-02 08:47发表的:又,我谱称男性先人一般称某某公,而雀林谱称某某府君,似可推测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系统。但雀林谱堂号也是越源堂,似乎其间还是有某种联系。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正是来源不同却同堂共区域,这不是冒汪,而是联宗攀融现象,正常。
所谓休宁西门,除了大四公一门外,当还有其他宗亲亦迁入休宁西门,正如黄冈爽公就有多支,同堂号不同迁祖也存在,关键是外迁续修当时条件不佳,这样的情况即使是现在交通发达也偶有存在。
回 57楼(汪亚声) 的帖子
当你泛阅《通宗世谱》后就会发现,一般在传记中常见“府君”之称谓,这不仅只是休宁一地才有之。往之“休宁西门”既今之老城西街也,我曾寻找过,汪俊宇也曾寻找过。欲寻找59世武公支系之史迹,若曾是历史事实,早期当详于回岭,但后来的回岭臯公支谱亦却只有本支而无傍系。细研中高公支系,59世—60世记为单传且简略,可似有遗漏。61世有鼎、茂、臯、接四支且翔实,当视为可信。长支鼎公迁彭泽,因失讯从未归谱而缺续系;次支茂公迁白济,62世—66世记为单传且简略,亦似有遗漏,67世始翔实、丰富而可信;三支臯公世居回岭,后裔分居多地,61世始全都翔实、丰富而可信;四支接公迁休宁西门,62世—65世记为单传且简略,亦似有遗漏,66世始翔实、丰富而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