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谱序体会先人所列举的纂修"汪氏通宗世谱'的理由
休寧邑拱辰坊通宗世譜序家譜與國史並重,由來尚矣。顧所稱為通宗世譜者何?百川異流,朝宗於海;千枝並茂,悉原根株。自穎川而下,通大宗小宗有志續修者,無不有以萃其渙而聯其羣,俾億萬孫子奕世守之,以為家乘至寶。書曰:“以親九族。”詩曰:“本支百世”。此書之名所由稱也。夫人一傳而為兄弟,由兄弟而期功,由期功而族屬,於是乎有尊卑之別,有長幼之序。迨傳日以遠,人日以繁,勢不得不別有遷徙。愈遷則愈遠,愈徙則愈繁。而尊卑長幼兄弟之誼仍具在。所謂天之生物,使之一本也。奈何不使之知其本之一而至視若途人也?通宗世譜之設,不綦鉅哉!新安聚族而居,风俗淳美,倫紀修明,我汪為望族也。其由此而派遷於浙東、西江、南北以及各省府邑者,莫不綿延繁衍,濟濟極盛。而我城北拱辰坊支,自七十一世萬五公肇遷以來,于茲十有九世矣。清白傳家,一德相承,或以文學顯,或以孝義著,代不乏人。第支譜雖修,而通譜未合,思欲一聯屬之蔚為大觀,而苦無其由。今吾邑富昨支,毅然纂修,襄事諸公又皆吾宗老名宿,有仁孝之心,有公溥之德。汲汲以宗譜為事,誠千載一時也。余儕適際其會,向之所苦未由者,今可相為聯屬矣。而德澤相承不於焉永賴乎!因偕弟滋畹抄錄家譜,其先世得事云可風者撰为列傳,謹附圖末並流芳於奕祀云。
乾隆四十年乙未秋月朔後二日
八十七世裔孫秉英百拜撰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50 编辑
“家譜與國史並重,由來尚矣。顧所稱為通宗世譜者何?百川異流,朝宗於海;千枝並茂,悉原根株。”
不仅是先人纂修"汪氏通宗世谱“的理由,也是我们当今想纂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道理。
亮翁辛苦了!
有个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清白傳家,一德相承,或以文學顯,或以孝義著,代不乏人第。支譜雖修,而通譜未合”
关于“支譜雖修,而通譜未合”的故事:
这支是“十六族里八延中的5延27宗里的迁支”即建公下延章(或璋)公下“宗祐”公的迁徙,但是支谱上次续修也一直没有合于“十六族”下,原因我想可能是当时联谊不够,或者其他经济方面的原因,没有归于十六族已经留下遗憾。
这次纂修汪氏通宗世谱,由于本支在休宁城北松罗门外,与富昨支近水楼台的原因,举族欢欣响应倡修号召,“萃其渙”而终于实现“自穎川而下,通大宗小宗”的愿望。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50 编辑
亮翁辛苦了!说来惭愧,这些繁体字有些还不认识、有些文言文还不甚懂,进一步增加阅读的难度。由此可以想象您们在整理、编修家谱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值得我们钦佩的!您们是汪家的功臣!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50 编辑
休宁邑拱辰坊通宗世谱序
家谱与国史并重,由来尚矣。顾所称为通宗世谱者何?百川异流,朝宗于海;千枝并茂,悉原根株。自颖川而下,通大宗小宗有志续修者,无不有以萃其涣而联其群,俾亿万孙子奕世守之,以为家乘至宝。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本支百世”。此书之名所由称也。夫人一传而为兄弟,由兄弟而期功,由期功而族属,于是乎有尊卑之別,有长幼之序。迨(dai四声)传日以远,人日以繁,势不得不別有迁徙。愈迁则愈远,愈徙则愈繁。而尊卑长幼兄弟之谊仍具在。所谓天之生物,使之一本也。奈何不使之知其本之一而至视若途人也?通宗世谱之设,不綦(qi二声)巨哉!新安聚族而居,风俗淳美,伦纪修明,我汪为望族也。其由此而派迁于浙东、西江、南北以及各省府邑者,莫不绵延繁衍,济济极盛。而我城北拱辰坊支,自七十一世万五公肇迁以來,于兹十有九世矣。清白传家,一德相承,或以文学显,或以孝义著,代不乏人。第支谱虽修,而通谱未合,思欲一联属之蔚为大观,而苦无其由。今吾邑富昨支,毅然纂修,襄事诸公又皆吾宗老名宿,有仁孝之心,有公溥之德。汲汲以宗谱为事,诚千载一时也。余侪(chai二声)适际其会,向之所苦未由者,今可相为联属矣。而德泽相承不于焉永赖乎!因偕弟滋畹抄录家谱,其先世得事云可风者撰为列传,谨附图末并流芳于奕祀云。
乾隆四十年乙未秋月朔後二日
八十七世裔孙秉英百拜撰
亮翁您好!在没有征求您的同意的情况下,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把繁体字基本上都简化了,如有错误,请指正!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50 编辑
拜读之余,感慨甚多!古人、今人,前赴后继;前人、后人,生生不息。
焕标辛苦了,繁体改简化,你做的很好.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50 编辑
谢谢亮翁您的夸奖!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50 编辑
引用第5楼汪福文于2012-12-20 23:58发表的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