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汪王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让汪王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汪仕林在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2013年7月18日)
一、汪王文化与汪华文化的异同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汪华在历史上多次被皇帝封爵,被文人歌颂,具有特定的和谐统一精神,对于当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汪华文化”是把汪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及其精神的研究,而“汪王文化”的内涵及外延都有所不同。“汪王”是古徽州乃至江南六州、贵州安顺等民间对汪华的一种敬称,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敬仰,而演变为徽州保护神,是一种神话般的崇拜,犹如其他地方对关公、妈祖的崇拜。
如果说越国公汪华还是汪家自己人对祖宗的敬仰,而汪王更多体现的是其他姓氏和民间百姓对汪华在古徽州文化融合、社会稳定等做出的历史贡献的认同感。有些人对“汪王”两个字觉得有点张扬,实际在历史上,在百姓中就一直存在并被认可,汪华墓碑以前上面就写的是“汪王墓”。现在省市政府重新打出汪王牌,对于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增加了文化的着力点,有着无法替代的意义。
二、汪王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组织架构
建议成立中华汪氏文化研究会、中华汪氏宗亲联谊总会或世界汪氏宗亲总会。可以参照“世张”——世界张氏宗亲联谊总会、世界李氏宗亲联谊总会、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华夏谢氏宗亲联谊总会和相关姓氏文化研究会,或依托中科院华夏姓氏源流中心,或者在香港注册在国内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落地。
目前的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由于受到区域限制,与甘肃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带有政府背景,当地汪世显家族墓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电白县汪华文化研究会、山东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也都是经过政府批准),以及各地研究会、宗亲会的关系在组织架构上互不隶属,缺乏号召力和执行力。
每年的清明公祭汪华墓,包括上次武汉全国性的修谱大会,缺少以总部名义发出的正式邀请,多数宗亲是出于宗族文化认同感,凭着一股热情主动参与。由于没有一个全国性组织,各地组织、各种活动普遍处于放任状态,使工作效率和效果不理想,进展缓慢。
建议依托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甘肃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等全国各地文化研究会、宗亲联谊会,成立中华汪氏文化研究会、中华汪氏宗亲联谊总会,至少是把带有地域性的“黄山市”弱化。在汪华(汪王、汪氏)文化研究会外,可增设理事会,吸收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汪氏人士参加,把台湾、泰国等汪氏后人也要纳进来(其他姓氏也是这么设的)。建立组织架构、会议制度,分头落实,推进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和汪华墓祠的建设。
新一届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那么多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建议做好分工分组,每一个团队落实一项事务,要让全国的宗亲知道什么事情找谁负责对接,不能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有的人很累,有的人没事。
三、汪王文化研究和宗亲联谊活动的经费筹集问题
不久前我在深圳出席全国姓氏简史编修会议上,得知邱氏2002年就开始修全国通谱,历经10年现在都已经出版了。邱氏修谱建祠堂很多人捐款10万、100万,有的200万,总会长据说上千万。反观我们编修通宗世谱和重建汪华墓问题进展缓慢,我们的思路和方法要调整。
要发挥各地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的作用,加强宣传发动,既要草根层的100、200元,更要抓重点,抓“大佬”,我相信汪家也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家,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单个做工作,领导要带头拜访,疏通关系,让他知道家族的荣誉,给他们相应回报,他才会心甘情愿拿出钱来赞助。
还有,我们做大事一定要有个预算,专门制订资金筹集办法。要想些招,更主要是要给荣誉回报企业家,在家谱里立传,或在家网上、家刊里宣传他的企业。
“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的人没有多少钱,可出智谋出好招,出脑力劳动,有的可以多出点力,做些具体事务,多发动多跑腿。有的领导、宗长卖面子,出席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应该是各尽所长,大家都愿意参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越来越多的宗亲加入进来。
四、关于汪王文化的载体建设
1、汪华公墓修建问题
汪华公墓是联系汪氏后人的情感纽带,2009年4月,我去黄山参加清明公祭后写了一篇文章《云岚山悲情与希冀》,首先在家网上发表,后来公开刊登在《新安晚报》上。2009年在黄山参加公祭后,广东有多个宗亲发言,许多事情后来不了了之。
去年我们再次组织两广宗亲来公祭,看到乱坟丛生,让人心寒,虽然经过黄山和新浪网的争取,现在升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有进展,但是不能让全国宗亲满意。丘氏总祠像故宫,谢氏谢安故里文化园投资3376万元,汪华公墓规划设计方案进展如何,外地宗亲比徽州本地的急,祝明副会长在武汉会议有专门说明,让人看到有希望了。
要尽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要把这上升到花建慧副省长提出的加快汪王文化研究,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2、汪村大庙重建问题
绩溪汪村大庙作为汪华的出生地,也是汪氏后人的精神家园。现在有一些热心的宗亲和当地政府在谈合作,有个新的运作模式,详细汪俊副秘书长会谈。希望对于黄山和歙县有借鉴作用。
3、编修汪氏通宗世谱问题
要利用这次编修通宗世谱的机会,加强与陇西汪的沟通、对谱,把达公这一支族谱完善,否则我们的通谱是不完整的。(有关情况参照武汉会议发言)
4、各地宗祠上报各地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方面广东电白汪氏宗祠升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电白汪氏宗祠规模上并不大,但是能够从县、市、省连上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事在人为。这是汪王文化在各地传播的有效载体。全国总会要发挥协调作用,做好这项指导工作。
5、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
与汪王文化有关的民俗,如抬汪公、九太子等等,从古徽州、贵州安顺,推广到全国各地汪氏聚居地表演,进一步弘扬这种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6、建汪王塑像
像河北清河世界张氏发源地之一已经建有挥公像(据说是黄帝小儿子,张氏祖先),非常高大。汪王塑像可以他当年建立吴王隋朝末年大体时间为高度,全国征集汪王塑像设计方案。现在就要起步发动,争取3年内建成,成为汪王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汪王文化的传播途径
1、汪氏宗亲网 做的比较好,就不多说了。
2、《天下汪氏》杂志的编辑出版发行问题
应该纳入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或者中华汪氏宗亲总会直接刊物,给予补助。包括本次大会要出版会刊或简报。建立栏目编辑制度,和各地研究会、宗亲会供稿制度 。家刊发行部分包销。
3、出版汪王文化的书系计划和规划
落实全国姓氏简史会议精神,编辑公开出版《中华汪氏简史》。
收集整理各地祠堂资料,堂号、源流、图片、名联等结集出版。
汪家名人,尤其是历史接点人物汪文和、汪华、汪鋐、汪东兴等等,要以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可以单独结集出版。
4、建立汪氏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和谱馆
把各地收集到的谱和资料作为文物保存下来,同时规定以后各地新编的家谱多送一套给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建立保管制度,供宗亲和后人查阅。 个人见解,说的不对地方,请研究专家和宗亲批评指正,由于近来工作太忙,所以从黄山回来10天了才整理发上来,请原谅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报到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 黄山汪王文化高峰论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