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后人 发表于 2007-5-9 21:59:49

村口

汪昌政 发表于 2007-5-23 20:57:29

鄞县,搞几张我们看看.

汪华后人 发表于 2007-7-4 22:47:48

四明南雷
文 / yznews
作者:周小东      
         到过四明山的人,一定知道大雷这个地方。明代诗人沈嘉则在《游记》里说:“买舟至凤岙口,肩舆入山。逾藤岭,渡庄溪。又逾江村岭,过翠山寺……稍入数里旷焉,土田山盘水汇,是为大雷山汪氏世居焉。”沈先生所写的是一条老路,今要从横街入山,过九湾、上阵,穿越黄泥岭,大雷豁然在眼前。
         大雷历史悠久,相传山多禽兽,神人警以雷火,故名。古有始皇庙,书载“昔秦始皇东观沧海,遂御六军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留鄮二十余日。”古鄮地即今鄞州,这期间秦始皇曾入四明,登大雷,游览了山水胜景。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据《四明谈助》记:“大雷汪氏始祖系唐汪忠烈王建。今汪氏子孙立神像供奉,为宗祠,即尊为本境之神,称‘汪王庙’”。汪忠烈王姓汪名华,是安徽的一个富商,隋末曾助10万两银子给李世民作军饷,唐初封越国公,领六州土地,死后谥“忠烈”,立汪王庙。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汪华44代后裔汪本仁游四明山,发现大雷风光明媚,山水秀丽,遂挈家从安徽黟县徒居南雷,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县志记载,南雷汪氏在晚宋曾有一个叫汪镗的,官至礼部尚书。此后到明代,书上有了汪氏族人更详细的记载,他们或仕或隐,德才兼备,堪称族内的精神领袖。如汪玉,字汝成,号雷峰,是宋代庆历先生汪洙的后代。汪玉在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中进士,官至佥都御史(掌纠察百官,相当于中纪委官员)。汪玉为人沉毅厚重,有文韬武略之才,与闻庄简、张文定、南湖先生相友善,时称“甬上四君子”。后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年仅49岁。
         汪仲安,汪玉之弟。学问渊博,考举人时从易经上得一卦,词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从此绝意仕途,隐居大雷山下,用心以诗礼教子。有诗集《石盂集》。
         汪长文,字礼约,号石雪,汪仲安之子。先生诞于诗礼之家,又得名师沈嘉则指授,名气益重。先生的书房称“大雷山房”,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笔,角落里安放一只大缸,每成一诗,便写在纸上,看一会儿,然后将它揉成纸团,丢入缸中。岁末,家人清除纸团,等候拾取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他的作品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传到了世间。
         大雷盛产毛笋,屋前屋后的山坡上都是连绵不断的毛竹山,这使大雷的山水在苍郁古朴之中增添了几分亮丽明秀。明杨康简在游大雷诗中写道:“南雷洞壑此登临,岭道迂回万木侵。隐见龙宫飞瀑布,参差农舍绕深林。干霄绿竹晴如雨,蔽日苍松昼亦阴。弢室主人真选胜,藏书课读百年心”。从诗中看出,这里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地方,正是现代人追求的所谓天然氧吧,对学者养心修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再看大雷百姓人家的情形:“临水枕山,屋舍稠密。悬崖迭驾而上,直至山半。隔溪望之,烟火万家。蝉联鳞比,仿佛杭之城隍山。”所以隐士治学求道、百姓谋生创业,都在大雷这块丰腴的土地上获得适宜的栖身之所。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汪氏族人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逐渐接纳了许多异姓人,如清末光绪年间曾有一支吴姓小族迁入大雷,与汪氏和谐杂居。但大雷现有2800多人口中,汪姓仍占80%左右,它依然是远近闻名的最大同姓聚居地。

丹山碧水 发表于 2007-7-4 23:17:55

大雷现有2800多人口中,汪姓仍占80%左右,它依然是远近闻名的最大同姓聚居地。

这么多汪姓后人的聚住地,不亚于汪山村和大陈,请本家多多发些照片给大家看看。

绝世汪代 发表于 2007-8-11 20:40:17

哈哈,我也是大雷的啊 ,我家在照片里面就能看见 啊

绝世汪代 发表于 2007-8-11 20:43:23

错了啊,我们大雷不止2800人 啊

汪华后人 发表于 2007-8-24 00:14:27

上两天抽空去了一趟大雷,找到了楼主文中提到的“在村里当了40余年会计的汪能章”,他已经80岁了,身体硬朗。遗憾的是村里已没有家谱,我想了解先祖迁徙情况无从考证,至于远在重庆的汪昌政他们分支情况,汪老也未有所闻。
汪老还陪我到汪王庙看了一下,真想不到在大山里也有汪王庙。
先上传一张照片,待过几天有空时再上传

汪华后人 发表于 2007-8-24 00:18:56

汪王庙

汪昌政 发表于 2007-8-25 23:53:15

谢谢汪华后人,我们汪家从大雷来是祖辈碑文记载,县志也有记载,应没有错,章字辈也是章在后面,我的祖辈就叫汪宪章。

汪兆海 发表于 2007-8-26 23:21:15

祝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大雷村:竹林深处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