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来九: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6b/W020060910432524522709.jpg汪来九,男,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塘田村人。他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一人一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山村学校复式教学方法。他先后荣获“全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证书。
在乡村小学教师汪承明的记忆里,父亲汪来九的形象始终和大山深处的毛田村小学紧密相连着。汪承明经常会想:父亲已经在那里演绎了35年的人生故事,35年里,父亲留下了什么呢?
“独特的六级复式教学”
1984年9月,6岁的汪承明被汪来九第一次带进了毛田村小学,成为复式班里一名小学生。那时,整个校园不足500平方米,校舍还只是一间土墙房屋,狭小、昏暗、破旧。一张长桌就是汪来九讲课的讲台,下面坐着20多个年龄不同的学生,形成了独特的六级复式教学。汪来九承担着这些学生的全部课程,白天,他教了语文讲数学,上完自然教美术……夜晚,汪承明常常沉睡一觉醒来,还能看见父亲凑着昏黄的煤油灯,趴在白天用作讲台的长桌前批改作业、备课。
汪承明清楚地记得,那时学校里根本没什么教具,但父亲总能想出很多办法,形象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次,汪来九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带一个大萝卜来,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上课了,当讲到“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时,汪来九让学生们拿出萝卜,用铅笔刀把萝卜切成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们兴趣盎然,切的切、量的量、算的算,结果无需过多的讲解,学生们很快在动手的过程中说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汪承明幼小的心灵里,父亲不仅是一个教书很有办法的人,还是一个特别不会“偷懒”的人,经常会自寻“麻烦”。汪来九经常会让学生写一些习作,然后每个人诵读自己的习作,再由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经学生本人重新抄写后交给汪来九修改,誊写后再拿出初稿进行比较总结。一篇小学生的习作被演绎得这样复杂,经过这么多道程序,但汪来九从来没感觉辛苦,还经常告诫学生:“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多少年了,汪承明发现,父亲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从父亲的身上,他深刻感受到严谨治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
“像父亲那样做教师”
汪承明跟着父亲在毛田村小学上学时,从家里到学校要走近10里的山路,父亲每周只能带他回家一次,遇上雨雪天,十几天都不能回去一趟。家里的农活都是由母亲一个人承担,日积月累,母亲也就多了几分怨言,父亲也只是满脸愧意,无言以对。一次,父亲脚上长疮,疼痛难忍,爷俩竟然连续3个星期都没能回家,母亲实在不放心,挑着担子翻山越岭来到学校,送来半袋大米、一壶菜油和一篮蔬菜,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看到父亲还是忙着学生的事情,来不及多歇息一下,两眼湿润着就离开了学校,而父亲的眼中更是含满泪水,在母亲转身的刹那间,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了手帕……从那以后,汪承明发现,母亲的唠叨少了很多。
多年以后,始终崇拜着父亲的汪承明也像父亲一样,走进汪来九当年就读的徽州师范,毕业后也同样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汪承明说,自己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因为从父亲的身上领悟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准则,也让自己和许多像自己一样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像父亲那样做教师”,永远都会鼓励着自己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热情。
记者感言
汪来九35年来默默无闻地扎根山区,独自一人支撑起一所学校,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为贫困山区孩子开启了一扇知识的大门。
在汪来九身上,很多事情在常人看来,是那样的普通,但35年的始终如一,又让每件事情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伟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种精神是了不起的!!一般人是很难做到。 关于向优秀教师汪来九同志学习的决定
发布日期:2006-07-20
皖教工委〔2006〕23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各高等院校,厅直属中专学校:
长期以来,我省广大教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为安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汪来九老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汪来九老师1971年8月从徽州师范毕业,35年来一直在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学点)任教。他扎根山区,忠于职守,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努力践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他勤奋敬业,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关爱学生,悉心育人,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当地群众的称赞。他先后被评为黟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黟县十佳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师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大力弘扬汪来九老师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促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汪来九老师学习的活动。
要学习汪来九老师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黟县宏潭乡毛田村地处皖南山区腹地,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35年前,汪来九老师怀着“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把山里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信念,自愿来到毛田小学(教学点)任教,开始了“一人支撑一校”教书育人生涯。35年来,他时刻牢记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始终坚守着大山里的三尺讲台。他说“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我爱大山,爱老师这个职业,更爱山里的孩子,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只要毛田的教学点不撤,我就一直干下去!”
要学习汪来九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汪来九老师坚信“教师是学生的一面明镜,什么样的教师便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他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他爱校如家,以生为本,永远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给予尊重。在毛田小学,他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助加热;遇到雨雪天,他总是护送孩子到家。由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他经常顾不上回家,地里的农活只能等到双休日回去做;甚至在年迈父亲弥留之际,也未及时赶至老人家身边。他坚持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把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要学习汪来九老师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汪来九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力争当一名学生满意的好老师。他认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围绕着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点转的。”“我要是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适合偏僻山村教学的“多级复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在他任教的35年里,毛田村没有一名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毛田小学的6个年级12门主课,年年有一半以上课程的考试成绩进入全乡前三名,70多名学生从毛田小学毕业后,先后考上了高中和大中专院校。
开展向汪来九同志学习活动,对广大教职工和教育行政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尽职守,为人师表,献身教育,不断开创安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认识,精心安排,制定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向汪来九同志学习的活动。要把学习汪来九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树立人民教师光辉形象结合起来;与挖掘本地区、本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
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