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翁 发表于 2006-9-15 19:47:49

痛斥错误史料的两篇妙文

<资治通鉴>原文:

      “武德四年九月
         隋末,歙州“贼”帅汪华据黟、歙等五州,有众一万,自称吴王。甲子,遣使来降;拜歙州总管。”

   就这一个“贼”字, 引出了两篇妙文。
   一篇是元代汪克宽的<越国汪王论>,他以犀利的笔锋,痛斥了编史者的荒谬,请看原文:

      “余独怪唐臣编史,比如王薄、张金狄辈,以贼名之.。窃考高祖起兵太原,既以私幸晋阳宫人,又不能禁突厥,因杀副留守,遂取长安,阳尊代王侑为主,而假受禅之礼,以履帝位,真隋之贼臣也,其与宇文化及、王世充、李轨、刘武周、薛举、梁师都之流,直五十步笑百步耳。无瑕者始可以责人。唯高祖既不能兴吊伐之师,以讨炀帝覆载不容之罪,故世充隔水之问,太宗无词以答之也。不省己过,而以恶名加之他人,其独何心哉!         
          欧阳公《新唐书》及司马公《资治通鉴》,并因旧史本,文未之有改善。。。。”

   另一篇是无名氏所作《资治通鉴论〉,标题中的“论”字应作“驳论”讲。原文如下:

   “论曰:隋唐之间,因时特起者多矣。公独崎岖数千里,自靖于朝廷,以名爵始终,非人杰能如是乎?
      顾武德之诏,迺太宗之所委,重者忠烈,其节义诚不可掩!史氏传之,容有脱误,故据其本末庶传信焉。
      志曰:吾先祖越国公,当隋之季,群雄割据,保障六州,使民得离于锋镝。及高祖定天下,遂奉籍归唐,入典禁卫,信不见疑,岂不善始善终哉!宜其世爵世祀,视异姓诸侯王多矣!

大风 发表于 2006-9-15 20:47:29

有什么历史观就有什么历史。。。

这就是清廷为什么还要修了个“贰臣传”的原因。。

近代的历史更不用提了。。。

汪兴吾 发表于 2006-9-15 20:59:42

“因思赋史”。历史书籍不等于历史,现在所谓的历史无非是掺入了个人主见的历史演义。因思赋史。

公共营养师 发表于 2006-9-16 00:29:43

所谓“历史”,该是已经过去了的某一时段中所发生过的事实。撰者不在现场,没有经历,岂能再现乎?更何况当事人执笔也会按自己的理解去描述也。

hnnywjg 发表于 2006-9-16 08:26:41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孔子是中国历史作假的始作俑者,他完全根据自己的政治观念来篡改历史,掩盖历史真相,把一部鲁国《春秋》和古史《尚书》进行大肆删改,改成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和理想的工具,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蒙蔽不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此后,他的徒子徒孙们在撰写正史的时候,也多是为尊者讳,掩盖一些历史真相,让后人在研究历史时,很难了解当时的历史真相(特别是关于统治者)。很多历史的谜案,都是自此开始的。</font></span></p><p />

wangyan 发表于 2006-9-19 16:48:54

汪振亮先生介绍的两篇妙文很有价值,谢谢!一切封建社会的修史者都是当朝皇帝的宠信之臣,他们迎合皇帝的需要,以唯心史观篡改史实甚至编造“历史”,直到皇帝满意为止。不然就会被杀头!

亮翁 发表于 2006-9-21 10:41:39

元礼部尚书裔孙泽民也批判过宋臣编史的错误,他说:

&quot;锦帆忘返干戈起,天产英雄定六州。

唐诰表忠垂宇宙,宋臣编史失春秋。

风云神异来车马,祠庙蒸尝拜冕旒。

让国固宜传百世,昭陵无处问松楸。&quot;

wqs 发表于 2006-9-24 12:23:44

长见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斥错误史料的两篇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