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
发表于 2015-3-11 09:56:50
就是长了点,有没有搞数学和编程的本家简化下或者象徽信或身份证一样每人一个代码
汪传海
发表于 2015-3-11 10:17:36
好是好,像我们年龄大一点的记不住。
大风
发表于 2015-3-11 10:25:17
汪氏密码简单的说就是最后一位数字就是本人的排行,去掉最后一位就是上一代的的密码。每个人的密码都是唯 一的,有几位数字说明你是汪氏几世。
一些不明确的数字可暂用“X"代替,不清楚世代的可以暂时定为100位,这样也有个好处,知道自已密码错在哪,不足在哪,再慢慢完善。
寻根的过程,就是完善自已密码的过程
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5-3-11 10:31:22
不错的思路。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完善。
westabba
发表于 2015-3-11 10:32:54
犹如DNA,很棒,很了不起的发现,创造。
长度代表久远,历史,是“世”系;数字代表密码,位置,是“排行”。
值得推广。
汪作胜
发表于 2015-3-11 10:49:57
太长了,可以引用新的物流仓储法或条码法分类:):)
汪源166
发表于 2015-3-11 11:15:11
本帖最后由 汪源166 于 2015-3-11 11:19 编辑
听 汪恭胜先生说,大风先生也在讨论汪氏编码的问题。因为14年我在编制分支谱的时候,和恭胜先生讨论过编码,他“老人家”说实际意义不大,我也就随心写了些,没再深入思考。这次大风站长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这个编码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先将我去年我的编码原则摘编如下,供大风先生和各位宗亲参考指正:
因为登录网站不是很多,如有感兴趣的,请加我Q号349938095或者加入【汪氏和公世系研究群 143719386】,就可以直接联系了。
字派除了表示辈分排行外,还能起到区分支脉的作用,但是一般至少需要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字”才能起到这个作用,有相同字未必就是同一个支脉,比如很多支脉字派里都有“福、寿”等字,但未必就是同一个支脉。而且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年轻人起名很少有将字派的字放在名字里,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字派。也就是说字派是否会逐步淡化直至消失呢。由于辈分排行已经可以通过数字表示“代”数来取代,但是支脉的区分,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形式来取代,不过年轻一代及后代逐渐淡化字派似乎已经成为现实。支脉区分需要有更好的更易于为迁徙各地的年轻一代接受的形式,当这种形式或方法出现了,字派就自然被取代了。
每个人的唯一世系编码原则:数字代表同父的兄弟排行(0代表招亲或者他姓改汪姓),数字排序位置代表总代数。为便于分析比较, 起到分隔作用,每5代加一分割点.,每10代加入校验码字母按顺序放置,即A代表第一个10代,B代表第二个10代,依次类推。如按总代数算,45世爽公排行老七,那么第45个数字应是7;本支寿二公是第68代排行老二,那么从总代数算起的第68个数字应是2;
按此原则,编者的世系编码即是:A11111.11111.B11112 11111.C11121.11111.D21113.11111.E22117.22111.F11111.12244 G12212.11212.H22211.22112.I11322.11132.J3(第91代汪令应)。
支25代柴庄汪令平的编码则是A11111.11111.B11112.11111.C11121.11111.D21113.11111 E22117.22111.F11111.12244.G12212.11212.H22211.22112.I23111.22312.J1(第91代汪令平)。
这种编码对每一位汪氏本家都是唯一的。任一两人将编码对比,就知道这两人是从多少代开始分支的,同时从这个编码也可以看出编码所代表的某个人是第多少代,两个人的辈分大小。对比以上这两位,就可以看出在I段即第81代开始分支的,两人段序数相同,即是同辈。
如果只知道自己就近的几代,也可以按此原则先编制部分代码,如某代“汪福”,其祖父排行老三,其父排行老大,自己排行老五,即315,以后一旦找到他的上辈所有的世系关系,就可以直接接在编码315前面加上,同时配上对应的校验码字母就可以了。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即可将上述编码自动生成二维码保存成图片,无须记住具体的数字段,直接扫描二维码图片即可直接对比联谊宗亲了。
原则上女性也应该有排行有编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老谱中对女性基本没有记录。另外原先设计男性以奇数13579代表,女性以偶数2468代表,但由于女性没有记录,同时男性数字个数也不够代表排行的,另外3代表排行老二也不方便识记。所以现代任一汪氏女性可以通过其父的代码获知自己的编码。
汪源166
发表于 2015-3-11 11:18:03
大风
发表于 2015-3-11 11:48:17
令应宗亲的工作相当有意义,编码自动生成二维码也的确有其意义,以后方便,可以附以建立网站,将相关链接放进去,直接查找。令应宗亲可能是搞it的,习惯了麻烦的过程进行内封的,可能这也是让一些老人觉得意义不大的原因,也是为了便捷,的确可以作为并行的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
家族公益,重在参与,我们还是需要每个人了解这密码信息,探讨其内在的传承,所以也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核对并了解,与其它宗亲的密码对照,实践应用多,也就是其真正价值。
汪寿杰
发表于 2015-3-11 13:12:41
精准可靠,科学严谨。
问题是:到底有多少宗亲,能够读懂,有多少宗亲可以推算、记住自己的密码。
普惠性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