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山”重名之我见
作者:汪彪 来源:绩溪网地名混乱,在社会变革时期多有出现。但是象撤销徽州地区, 改设黄山市后,所出现的黄山市内地名出现四个“黄山”,却实在少见,一时混乱丛生,带来诸多弊端。
一、黄山地名现状
黄山市自成立以来,便出现了“黄山”地名严重重复的混乱局面。黄山市政府驻地屯溪,原屯源市改为屯溪区(县级),而一切对外联系均以黄山为地名,火车站、飞机场等影响较大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均冠以“黄山”,称黄山机场、黄山火车站、黄山邮政局、黄山电信局等,“黄山”实际已取代了“屯溪”地名;撤销县级黄山市(太平县)后,改称黄山区,作为黄山市的县级辖区;原黄山为有别于黄山市,黄山区,而称作黄山风景区(县级),由黄山市(屯溪)至黄山区(太平)的途中,原汤口汽车站,改称黄山汽车站,这条行车路线的始发、中途、终点站就是:黄山市——黄山站——黄山区,将行政区划和事业专用名去掉,按地名就是黄山——黄山——黄山,这怎么不叫人糊涂,加上黄山风景区(地名应是黄山),共有四个黄山为地名的地方,这种地名设置,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所罕见,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误导和诸多不便,也给政治、经济、文化、通讯、历史和地名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混乱。比如,发往黄山市的信要加(屯溪),发往黄山区的信要加(太平),发往黄山汽车站的信,要加(汤口),否则很容易投错,如果是发往黄山市或黄山区的信,丢掉市或区,就无法投递。这种混乱局面拖得越久,它所造成的危害越大,就以徽文化来讲,她诞生于徽州这块宣地(一府六县),享誉全世界,将徽州改称黄山后,岂不成了黄文化?岂不是徽文化的自我毁灭?岂不是当代人造下的历史罪孽?因此,纠正一市多“黄山”迫在眉睫。
二、出现这种重复混乱的根由
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条例》第四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县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地名普查时还强调,一个地区内的乡、镇也不得重名。第四条第四款中又规定:“各专业部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在国务院对地名管理作出了这样明确、具体的规定后,黄山市还出现目前这种重名现象,也真叫人费解。但是作为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过来的人,回想一下当时的历史氛围又不费解。现在的中老年同志,会十分清楚地记得,在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之前,国家主要领导人在黄山巡视时曾发出“打响黄山牌”的号召,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却机械地理解“打响黄山牌”,似乎遍地叫黄山就打响了黄山牌,而没有真正从内在上去把握,去下苦功夫去夯实旅游基础,振兴旅游经济,所以就出现了那么多的黄山地名,却没有哪一个领导去重温一下国务院的《条例》;再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就是“为了冲破阻力”,要闯红灯,一切旧的规定似乎都成了过时的废纸,大家都在“先破后立”,“先乱后治”,“先发展后规范”的偏急思想误导下,申报、审批地名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把《条例》放在心上,所以,“黄山”地名,包括具有地名意义 的台、站、港、场等以“黄山”命名纷纷出现。
三、历史上处理地名问题的惯例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名字,而且它包涵了自古以来的法统和道统及其地名来历之含义。行政区划建置名称与地名,起始阶段是一致的,但后来由于行政建置变化(更名、移地)就带来不一致,比如历史上的宁国府治所在宁国,后来府治迁到宣城,而府名、先后两驻地地名都不变;吉林省省治原在吉林市,后省府迁到长春市,而省名、两治所地名都不变;就以徽州府来说,建府时治所在歙县又称徽城镇,而解放后行署(相当府)设在屯溪,仍称徽州(行署),而歙县、屯溪两地名都不变。所以历史上不管行政区划名称如何变动,而新老治所地名都不变。不仅如此,地名十分注意避免同名和异字同音,象黄山市内有三个县级黄山,一个具地名意义的黄山汽车站(汤口),是犯了地名学之大忌和根本违反《条例》规定。避免同音,以具地名意义的绩溪县火车站为例,按正常情况应称绩溪火车站,为避免与东北的鸡西火车站混淆,故加了“县”字,以示明确区别,不致售票时发生票误。在上世纪地名普查时,为解决徽州地区内乡、镇重名,当时徽州地区有关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协商解决,比如,绩溪休宁都有临溪(乡、镇),经过蹉商,决定保留绩溪的临溪,休宁的临溪改称东临溪。地区内还有三个板桥(乡),两个石门(乡),都只保留一个板桥,一个石门,其他都更了名。所以,自古以来十分注意地名不重复,并避免同音。
四、按国务院《条例》进行纠正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当初那种“乱”“发展”的局面,必须得到依法“治理”和“规范”了。笔者认为,按照《条例》的规定,黄山市地名应作这样的调整:则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市府驻屯溪,机场、火车站等具地名意义的部门均冠以屯溪地名;黄山区远离屯溪百多里路,作为市辖区十分勉强,一般以市名为区名的,其应在市府的驻地,所以黄山区应恢复历史原名太平县;黄山风景区不是地名,而是事业单位名称,应恢复原名黄山,才理顺。汤口的黄山汽车站应与汤口地名统一,恢复汤口汽车站名称。这样调整后,既符合《条例》规定,与中央保持一致,地名也清晰不重复,又与历史相衔接,避免了许多误导,符合群众习惯,也是广大群众所企盼的。
2006年7月于绩溪 是啊 改回徽州皖南就打的是徽州黄山两张牌了啊 我支持恢复徽州古名,我的祖宗碑文写着:祖藉江南徽州府绩溪县人氏,现改为黄山市后,我们这些在三百年前因大洪灾或战乱被迫离乡后,现在连古地名都找不着,实在不可取. 我遇到不少来自安徽的老乡,打听他是安徽哪里人,都说是安徽黄山人,因为我是歙县人,一听他们的说话口音,都不是黄山周边人。我问,黄山哪里人啊?呵呵,他们答,合肥、芜湖、繁昌......。我晕,看来整个安徽都改叫“黄山省”罢了。
徽州,何日归来! 马克思教导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于行政区化,我理解的应当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君子当因势利导也,所谓的文化圈已经在经济面前行将土崩瓦解,硬以文化系经济,何异于缘木求鱼,浇铸股瑟.徽文化的兴起,实施因为徽经济的兴起,徽经济是一个怪胎,是一种乱世凭借地理条件得以保安全而形成的.徽文化的没落,实源于经济的衰老,唉.当然这种经济的怪胎也决定了文化的怪异:"存天理,灭人欲",怪怪,叫得真是怪响亮的. 再次强烈支持徽州! 引用第37楼seadog60于2008-04-26 23:25发表的:
再次强烈支持徽州! 支持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