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公之前的汪在何方?
据我谱记载,汪氏家谱主要是在文和公南渡之后所修(卅一文和 别名君睦 龙骧将军献帝亲密 领军百万 南渡讨贼 汉室衰微 未返帝阙居家始新 南往创业 追忆先人
新修谱牒从仕东吴 娶妻孙氏 叶茂枝繁 子孙林立卒葬新都 题铭勒石 南方始祖 汉未豪杰 南方汪姓 由此起籍 念念不忘 长绵瓜瓞) 另有家谱记载(31文和——平公次子。字君睦。多智略,膂力绝人。汉献帝兴平(公元194-195年)间破黄巾有殊勋,官龙骧将军。建安二年丁丑(公元197年),中原大乱,公南渡长江,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孙权派中郎将贺齐平黟、歙二县地,立新都郡,治始新,公遂家焉。以距长安数千里,爰自祖考溯至颖川,凡三十世,考定谱牒,详记德行、官爵、墓茔于各代之下。汪氏之谱,实基于此) 那么,文和公前30世,如果到现在应该有更多的汪姓呀,按数列计算,我们现在的汪是成公之后的1/30
但全国的汪氏好像没有这么多吧.那个本家能对此考证一下吧
汪先进 <p> 据我谱记载,汪氏家谱主要是在文和公南渡之后所修(卅一文和 别名君睦 龙骧将军 献帝亲密 领军百万 南渡讨贼 汉室衰微 未返帝阙 居家始新 南往创业 [color=orangered</p><p>“龙骧将军 献帝亲密 领军百万 南渡讨贼 汉室衰微 未返帝阙 居家始新 南往创业”</p><p>关于文和公渡江原因,一般汪氏家谱都语焉不详,或曰“<font size=\"2\">中原大乱,公南渡长江”,似因避乱而逃至江南,按楼主提供的资料应是献帝派“龙骧将军汪文和领军百万”到江南讨贼,后因汉室“衰微”而未返。懂得汉史的本家最好能考证一下:</font></p><p><font size=\"2\">1、献帝是否有能力派军南下?</font></p><p><font size=\"2\">2、讨伐谁?</font></p><p><font size=\"2\">3、南下后汉室是否瘫焕了?曹操何时掌握汉室?</font></p><p><font size=\"2\">顺便请教:楼主的家谱是哪里的?版本如何?最好能发上来看看。</font></p> 我谱说:计黄巾 讨黄巾 我现在也弄不清,好像鲁国被灭后,当时汪氏家族人并不多,避难到现在的洛阳一带,已经属秦国。 问得不错...
这也是学术界争议大的原因...
其实历史留给我们就这么多,就象中国的断代工程一样,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还有我们的信仰,就没必要太认真了,信仰是形而上的,超出现实之外。。。 .
29世:名广,字元洪,独一。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仕汉,破黃巾军乱有大功,封中郎将(仕居应在甘肃)。妣贺氏──武都(陇西)贺韬之女,生子一──平。
30世:名平,字衡甫,独一。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讨董卓任徐州行军司马,妣陈氏──颍川(豫东)参军陈通之女,生子二──文朂、文和。
31世:名文和,字君睦,行二。东汉。江南始祖。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应受汉命,在中原)破黄巾军乱授龙骧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年丁丑(公元197年),中原大乱,(应为避乱求安)从河南禹县南迁,渡江至江南,孙策表授为会稽(浙江绍兴)县令,遂居会稽。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孙权遣部平黟、歙二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立新都郡(含浙西、皖南),又举家迁居歙县。
遂整撰史料,续修宗谱。妣富春(浙江富阳)孙氏,生子二──轸、超。公葬新都郡(始新,今千岛湖库区)西九里邵石山。
其兄──汪朂,居会稽,立超为嗣。
32世:名轸,字公车(一曰公真)行一。东汉-三国。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壬辰,破黄巾贼于故鄣(鄣郡治所,今浙江安吉西北),为弭寇将军、故鄣令。妣历阳(今安徽和县)李氏──李期之女,生子四──彻、远、徐、万春。葬新都郡前都督山。
其碑铭曰:帝喾之胤,姬旦之苗;股肱周室,羽翼鲁朝;源长派远,金声玉条;文波浩瀚,笔海迢遥;烹鲜驯雉,制锦沉巫;既宰他邑,亦赞松榆;燕辞城郭,雁至衔庐;屡华廷槿,匝固荒芜;十年迅速,七尺斯须;茔来元武,兆示青乌;宗支不昧,万载无渝。 历史是不能依照现代的情况去推论的,当时有当时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不要以为每个人就-定有后代流传至今,拿我们奓山汪湾打比,七代前有八个袓公,其中有-个祖公的后代繁衍至今已近200人,据此推断,汪湾应有1600个汪姓后代,然而遗憾地是,经七代的演变后,其余七祖公的烟火至今己完全无人延续了。如果这个有后代的祖公也像他们一样,那么奓山汪湾就没有姓汪的人了。
象奓山汪湾的这种情况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考据历史,应凭实证,包括文字和实物,不能凭想象和推断。 历史是不能创造的,历史就是历史,需要研究而不是推断 亮兄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