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族人入川资料
尝闻国有史书,所以纪民物盛衰之故;而家有族谱,所以明祖孙高下之分。缘绪有万殊者其常,本须一贯者其要,故古今来,支派一紊而尊卑难明,易起墙之衅;辈份不清而亲疏莫别,易开忤逆之门。更或承祧别族,因世远年湮而结婚之好者有之矣。异姓不可乱宗,远近同归一脉,而一旦萍踪偶合,聚首相谈,问其姓氏,则曰一家;询其其尊卑,则曰无知。凡此皆无宗谱之故耳。予惕感忧之,因检阅前人旧本。予族起于黑肱公,妣姜氏。讫时扬公妣田氏,共六十六世。按:时扬字周举,以忠孝申奏进行朝廷,封大夫。迄宋理宗景定(公元1260年—公元1265年)年间,元兵作乱,合家逃散,元定鼎徒居江西饶州府余干县。生子九人:企、全、令、介、会、金、仝、畣、俞、今,多失考。其可考者:企、全二公。企公,妣郑氏,生二子:长必万,次必诚。必诚公妣赵氏,元贡生。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乙已授吉安训导。必万公妣余氏,生二子:长僖、次伋。伋失考。僖公妣张氏生四子:长亥生,次宗生,三兴斋,四继生。亥、宗、继失传。兴斋公妣古氏,于明初(公元1368年后)同兴让公迁蜀,有简阳县汪氏族谱可查。以上皆企公之苗裔也。至本房全公妣刘氏,生子必信。必信公妣张氏,生子佑。佑公妣黄氏,生子兴让。兴让公妣杨氏。至此已届七十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同兴斋公由江西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居住,不久又同迁蜀。兴斋公于时往简阳,兴让公即家于峨之石人子下。生子浍。浍公妣黄氏。以前数代单传,至是连生八子。于明宣宗宣德(公元1426—公元1436年)时遂分迁县中各地,人口渐繁,功名亦成。计前后衣衿有120余顶。惜后为张献忠假取士之名杀戮几尽(据史料证无此事,乃是当时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有意散布,民间的各姓家谱都是如此。实应为“蜀地连年战乱,致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又加兵燹后家散人亡,仕学两籍半遗失无征。至后仅存有浍公下六房,历代相传祖孙名讳,胥备而言之,庶使后之子孙观此书而有所知晓,识某县某地,吾先人之初来也;某人某名,吾先之子孙也。支派不紊而尊卑有序,则先代之世泽赖以不升者,其在乎斯乎,其在期乎!缘是作谱,以垂后世。谨序。 汪氏族人入川资料(二)查洪雅中保乡落业始湛公,碑载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后因避陈友谅之乱,迁居洪雅。其世当与企公等同时逃窜。附记于此。又传湛公弟兄三人,避乱行至四川嘉定,张为汪冯石,各居一房。今乐山绵竹堡,有三姓合祠存焉。
又传崇位、崇释二公,落业仁寿县东林乡。复扬公居威远县益昌县。
又传洪雅湛、清、泽弟兄三人。泽生四子:明邛、智邛、惠邛、贤邛。
谦公当大明时洪武四年,一子七孙、二曾孙、一仆,共一十二人。就业尖山子千佛寺,称为老人。帮葬未详。
元吉公七子:斗南、岁南、寿南、忠南、茂南、自南、舟南。斗南公有二子:伯金、伯银。余六公未详。伯金一子腾蛟,明故,葬地未详。伯银一子吾臣,未详后。腾蛟公三子:立黑、立坤、立春。二孙:德盛、德宁。三曾孙:有祖、有寿、有缘。葬地未详。元孙淇、海、江、淮。来孙曰瑾、曰瑜、曰都、曰第。孙仲狱、仲义、仲鼎。奶孙永寿、永太、永盛、永德、永秀。
寿公三子:可春、可尚、可望,可望公一子极贵,李氏占魁。奇英、奇彦、奇俊、奇秀。会洪永文朝。
吾臣二子:时荣、时德。迎山一子授寿,川,邛州未详。
邛州石头场。太清公入川,派清本蒿曾春应正。朝廷恩准:永龙泽仲成安国定齐。世代光明,显立德肇洪基。
长房愈清公落业眉州,次房正清公落业崇庆州,三房太清公落业邛州。
越国公之后裔居江南,及讳登,一者迁楚黄岗,生景。一生三子,次子名省。一居汪家集高河坎,后迁麻城。生元七,元七生胜中,胜中生子琼。子琼有大夫四人:兴仁、兴义、兴礼、兴德。当大明定鼎,兴仁、兴义、兴德三公奉诏来蜀。一籍资阳,一籍大邑,而兴德则居简州焉。
兴礼公氏无考。始居乾封镇。相子二:永衿、永茂。二世永衿无考。子三:伯高、伯广、伯俊。
——源自四川峨嵋山市九里镇汪家村《汪氏族谱》 汪氏族人入川资料(三)
中华民国38年(1949年)丙戍秋11月,汪氏后裔汪鲁辉到嘉定绵竹乡汪冯石三姓合祠祭祀,观看汪氏始祖汪汉端公妣华氏处。祠内年老之人相谈,由湖广麻城孝感乡迁移,汉端公携妻儿入川,至重庆,汉端公病故,母子四人落业于嘉定绵竹堡。三子:长名汪坤妣范氏;次改名冯秀公妣宋氏;三改名石庄公妣万氏。共称“汪冯石”,建设宗祠,繁盛至今,约有十五六世焉。 很好! 汪氏缘起於徽州,到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的迁徙,遍布於全国各地,据我所知,甘肃、陕西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汪氏的支系很多很多。所以汪氏这一大姓的研究工程量很大,只有汪氏子孙团结起来,和汪氏的研究者一起才能把汪氏的事业推向一个高峰。
谢谢!我们共同努力。 五楼说得很对,我们要一起努力。 最好贴上时扬公之上世系资料,与已知谱系衔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