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汪大顺业医,博考群书,不泥成法,自幼继承祖传,接受庭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每每诊病,应手奏效。后寓居京城悬壶。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皇帝的母亲患了一场大病,经太医院太医们诊治均无效果,眼看着皇太后病情一天天危笃,太医院及皇宫上下惶恐不安。经人举荐,乾隆皇帝急召汪大顺入宫为皇母看病。果然,汪大顺名不虚传,医技超群,他认真把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八纲辨证,处方开出,很快便药到病除,皇太后日渐好转。乾隆帝十分欣喜,当即赐于汪大顺捐职州同加五级,并颁发“奉天诰命”之圣旨,特封汪大顺之父汪世渡为中宪大夫,封大顺之嫡母鲍氏和生母黄氏为恭人,同时赐于汪大顺名贵的红豆树苗两株。于是汪大顺告别京都,携带圣旨及红豆树苗返回新安故里,建造了“娑罗园”,将御赐红豆树苗栽于园中。大顺之子昌泰、孙宗锦、曾孙鹿石均承其家传医业,历经七代,保留着古徽州文化的新安医学遗风。至今时间已过去230多年了,两株红豆树苗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仍生机盎然,绿茵葱郁。
当年乾隆皇帝颁发给大顺的长五尺、宽一尺的“奉天诰命”圣旨,至今还仍为其后人完好的保存,圣旨为黄白彩绢,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字为金字,满文为黑色,各加盖有御玺,昭示着汪氏家族悬壶济世曾经的辉煌。 汪大顺,清·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父亲汪世渡、祖父汪元珣皆以医著名,家族世代相传,普济百姓疾苦,尤以汪大顺宫中救治皇母,成为新安医家中流芳后世的一段美谈佳话。 很感人的故事
辛苦各位本家了
谢谢 华公此妃不知何姓何名,只知南宋宝祐三年、六年和景定五年追封为协德妃、协德辅顺妃、协德辅顺昭惠妃。
回 楼主(公共营养师) 的帖子
不知当年被炸开的墓棺中有无相关有价值的史料?从隆重的建墓工程看,若确定是汪华妃子墓,估计应该是身份高贵的钱壬。因为:最早战死的钱英当时不具备厚葬的条件,而后卒的“稽圭、庞实、张瑾”三位夫人皆葬于云岚山。
追查"汪华妃子墓"
希望本主题能得到研究会的重视或调查,如果属实,必将为华公史料增添客观的一项内容。若能追查出墓志碑刻等珍贵历史文件,更将会对汪华历史事迹及文化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