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
江镇兴衰人道是,三十年间河东河西!世代交替、物转星移,此乃道之本性。世间兴衰非个人所能左右。
江镇,一个皖水之滨之小镇,在世纪之交重放光芒,引来众多注视之目光,江镇之发展有偶然性,但也有她之必然!在为江镇之复兴 又说崛起 喝彩之余,我深究其因果,有自思之浅见,权且抛出,以博众朋友一笑!
江镇之于安庆的兴衰是密不可分的。安庆真正建城在于南宋抗金之时,因安庆靠大龙山、坐于盛唐湾高地之上古城今安庆四方城一带,扼守长江咽喉,自古为军事重镇。而古舒州 大概今安庆地区一带 自古为古战场,而自唐以降,五代十国、连年征战,殃及池鱼,故而安庆范围人文丧失,仕人多消隐;经宋一代,治未复,又遭金、元战火,而人烟稀少。故而,在明朝之前,安庆,仕人不见,经年不出状元为证。然,明开国之初,有一鄱阳湖大战,徽州婺源今江西,解放后划归江西一带,遭战火。而徽州本是当年中原仕族大姓多迁移之所,文风颇盛,在元朝时在朝为官者多,为躲避战火、及逃避汉室当权者报复,纷纷北迁,出鄱阳湖,入长江,迁居安庆,而逆皖水入江镇者多矣!此次大搬迁,各家族谱俱有记载。此举一例,迁居今上丰、赵山之汪姓,家谱记载,上溯唐朝越国公汪华,封地为今之徽州、宣城池州一带 今汪乃徽州大姓,贵池文化活化石之傩戏尚有部分为纪念他之意。而自元末明初迁来江镇之一代,在元时当朝为官,为躲避新政权之迫害在江镇隐姓埋名。二代兄弟三人:一为当时之九江知府;一为当时之兵科给事,重耀门楣。现在其汪姓族谱开页尚题有“越国振家声,平阳锦世泽”八个大字时怀宁为平阳郡。今举汪姓一例,可见江镇各族之一斑。而整个安庆,何以从明以后文人辈出,源出一辙,皆因自古文风颇盛之徽州仕民大迁徙也。清时桐城派之戴名世、方苞、姚鼐其祖皆来自那次大迁徙之徽州!
由此安庆之兴衰自有其源。江镇乃安庆一小镇,其兴衰亦此根据。当年徽州商人遍布全国之时,江镇也辉煌数百年。因江镇在当时水路交通为主之前提下,拥有潜怀两地中上游之唯一良港,枯水季节两县所有之货物皆从此地进出。在未围湖造田之前,整个现在之皖河农场湖岔纵横,江镇为鱼米之乡,生活富裕。据说老河之滨--老街雕梁画栋,商贾云集。现在潜山一带之老人仍就记得江镇之古地名--江家嘴。其时,江镇一带人民皆行商做贾,且贾而好儒,代有人才出。
建国以后,五四年之大水,令皖河改道,冲毁老街,铜马大堤兴建,围湖造田,更令众多江镇渔民雪上加霜。加上国家经济下滑,七八十年代整个安庆经济低迷,江镇更因陆路交通不发达而没落,始走上衰落之谷底。
然而,基因仍在、风水轮流,是金子总会发光。穷则思变,无数次尝试让江镇人走出低谷,面对崛起,我们复兴之。复兴、不仅是我们之经济,且有我们贾而好儒之思想!思及徽州,现在经济虽没落,然其人文至今才开花结果。近代之胡适;现代国家领导人江,其族乃徽州大姓,始于清时盐商后裔在扬州落地生根之后裔;胡主席亦是其先祖在上海经商。这些绝非偶然,是贾而好儒思想之延续!这才是龙脉、人文精神之龙脉矣!故我所呼唤,乃是重视教育。我们基因相同,子弟若皆弃学而从商,江镇之明日又何堪言!故,我思:阴阳之道、反复迁变呵!
http://blog.163.com/whq916/ 这是一篇我发在家乡安庆怀宁江镇论坛上的文章,也收录在我的博客里,在这献上以飨众本家!因此篇提及我之先祖! 又来了位有心寻道的本家,欢迎...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http://blog.163.com/whq916/ 一镇兴衰作者索古考源,论点鲜明振聋发聩之余,留有更多思索古今的空间,徽州大迁徙也好,儒商人文也好,曾经的天灾也罢,教育先行乃兴之本,一个中心靠的是两个基本点. 本家古言功底很厚,值得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