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汪师韩的四首烟草诗
(一)移根吕宋始何年,芬草从新拜号烟。匹马就缰归汉垒,一军提鼓入蛮天。
渐为禁榷权丰币,直以吹嘘费壮钱。茶苦南中空记录,酪奴人久薄春泉。
(二)
瑶草耕烟岁取资,黄云叶叶柳丝丝。茅柴霁景编篱簿,筐篚宵分析缕迟。
风俗小函盛满把,火传重晕结相思。齐名还有壶公在,鼻观通参出愈奇。
(三)
龙岩石马外诸余,于橐于囊聚物殊。食籍数浮黄矮菜,词林材聘淡巴菰。
中餐属厌初虚口,五字微吟正惜须。携取及时供络绎,并申僮约古从无。
(四)
偶共香烧性已谙,一枝煴焰手频担。方言有底争衡酒,诗境无聊作配兰。
嘘气凭依吞篆少,熏心虚美拨灰惭。不知通介谁边得,艾纳屑焚佐笔谈。
清朝进士汪师韩这四首七律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颇富意韵。
烟草自吕宋移植到中国后便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延伸到了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因烟利厚,原以产茶著称的云、贵、川等地也把茶园改种成了烟草。
从这第一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烟草在当时是十分受重视的,人们普遍认为,烟草不仅深得吸烟者的喜爱,而且还能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
“瑶草耕烟岁取资,黄云叶叶柳丝丝。”第二首诗在开篇首句中将烟草喻为“瑶草”,即仙草。烟草一年仅收获一次,金黃色的烟叶切成一缕缕的烟丝装在竹丝编织的容器里,便于携带,人们见面时便可以吸着烟长谈。“风俗小函盛满把,火传重晕结相思”一句,描述了人们对烟草的相思情结。
这首诗初似散缓,最后却以“齐名还有壶公(传说中的仙人)在,鼻观通参出愈奇”收尾,颇有拈来典故、曲终奏雅之韵味。
第三首诗述说了吸烟者与烟相随相伴的情景:在福建的龙岩、石马等地,人们袋里、包里装的全是烟草。吸烟人吃饭时谈的是关于吸烟的佳话,吃完饭便吸上几筒烟,吟诗作赋时嘴里仍有烟味萦绕。
第四首诗描述的是两个文人墨客吸烟作文吟诗的情景。两个雅兴大发的诗人一边吸着烟一边作诗,各自手执烟筒边吸边作思考状,文思顺畅时便心情愉悦地拨烟灰换烟丝。
以上四首诗,均收录在汪师韩所写的中国最早的烟草专著《金丝录》中。 添兴又增银,嗜烟半国人,牙黄加肺黑,潇洒减寿命! 公本无烟好
瘾来吞吐妙
夜咳泪潺潺
夫人惜钞票
抽抽扔扔,扔扔抽抽,手手人民币。
吞吞吐吐,吐吐吞吞,口口尼古丁。
我说的是香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