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六十七代小三公为和公第三子。随父任居安庆,后随兄小一、小二迁桐城。三公后复迁潜山油坝铁锁塘,后迁县治东厢朝天坊,为迁潜始祖。生子二:华一、华二。华一生子二:汝文、德铭。汝文生子一:斌。斌生子逊,逊生子二:甫、琼。德铭生子四:思诚、思义、思善、思常。思义生子十:金镛、金铎、金鑑、金錡、金鐤、金铨、金钊、金锐、金锦、金镒。
2003年合族裔孙重修了迁潜始祖至四世祖坟,并在2005年续修了《潜阳汪氏宗谱》。此谱为思义公后裔所修,此次参修人有四万多,遍及皖赣陕苏等省,而以潜山为最多。思义公在明正统七年输谷五千担赈灾,被皇上旌表“义民”,在县治竖牌坊嘉奖。
《潜阳汪氏宗谱》我已发在家网上,各位可查。
清乾隆年间,我这量族人有不少迁往陕南,其后的二百多年都与老家联系并参与修谱,近二三十年我们还有人去过那里,这次修谱时也曾与之联系。至今他们用的派还是: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
记得数年前有建德本家说是华一公、汝文公之后,那就是小三公的长子长孙。我这房是小三公的长子次孙。
据潜阳谱载:一公后裔在怀宁县,二公后裔在桐城县。 根据老谱记载,从江南迁徙到安庆地区的,有两个“小一、小二、小三”公,均是首迁桐城,然后转迁潜山等地。潜山的古埂汪氏,即是“皖中汪”先生说的“小一、小二、小三”公支后裔,繁衍的人数近八万多。我们太湖亦有另一支“小一、小二、小三”公支后裔,他们的老谱记载,小二、小三自元末同族弟秉公由婺源渡江至桐城,投靠长兄小一公处生活。后来小二公往来怀宁,爱上怀宁山川秀丽,遂定居。小三公由桐城迁潜山东门,复迁于南乡大栎树,即潜山与太湖交界处。秉公由桐城转迁至与怀宁、潜山相近的太湖交界处。小二、小三是亲兄弟,而秉公与他们并不同支,往上溯源相差十几代。但他们相约从江南迁往江北,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都定居在潜山、太湖、怀宁三县交界处,死时葬在同一墓处。根据民国九年创修的《汪氏会谱》记载,小一、小二、小三公是第76世和公的后裔。潜山古埂汪氏的小一、小二、小三公也是接和公之后,但此和公是接第65世旌公之后。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小一、小二、小三”公绝对不是同一支。我个人怀疑,世系连接有误。 我是和公之子,小一公,宝五的后代。诗字辈清末迁移之宣城广德。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4-10-24 22:13 编辑
《新编考证版“和公”祖脉世系图》
http://www.iwangs.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00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