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公旧谱支派
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窃以纠合宗支,尚期磐石之固,不如同姓氏叙葛藟之绵靖,兹棠棣之华庶,免杖杜之刺,源同派远,室迩人疏,执笔特书,共志宗盟之。他适开编广览,宜宗族谱之无忘。故序。
纪颍川以下支派
北地七户承祖猛公次子拔后
宜阳七户承祖胜公三子春后
清河四户承祖理公长子坚后
扶风八户承祖进公次子勘后
淮阴四户承祖达公三子卞后
广平九户承祖高公三子浍后
纪渡江以后支派
会稽七户承祖文和公次子超后
庐江五户承祖轸公四子万后
豫章三户承祖澈公三子谦后
休宁诸支承祖授公长子翊后
歙州歙县、绩溪、沙溪、凤凰、登源诸支承祖授公二子解后
睦州遂安、新安诸支承祖授公三子演后
宜城诸支承祖授公四子旭后
歙县长乐南乡诸支承祖道献公长子恭后
北野、灵村、辇村、乌聊、琶村诸支承祖道献公次子威后
白阳诸支承祖叔举公次子泰后
葛塘诸支承祖叔举公三子志后
临溪诸支承祖叔举公四子聘后
长乐诸支承祖叔举公五子霸后 江南、江北世系分支较多。 那怎么没其他支系的本家来报到啊?好奇怪哦! 好象大家都源出越国公似的 明代末期到清代修谱,很多都靠一起了 旧谱支派,资料珍贵,时间甚早,内容详实。
从三世祖或四世祖至越国公,前后一千多年,汪氏傍系宗亲应该很多,可惜没有上网交流的! 不是没有,而且有很多。但他们都自称为汪华的后代了。
这不是他们有意这样做的,应归罪于战乱。纵观历史,每逢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定,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他们连逃命还来不及,哪顾得上家谱呢?等社会稳定,尧天舜日之时,由于中国人的追根性,他们终于想起了修谱。所谓“乱世保命,盛世修谱”也。
未动乱地区或经动乱而保存有谱的,当然好修了;谱丢失了,便找近房的抄,找不到近房怎么办?找与祖上名字相近的靠,这一靠就靠出问题来了。
所以中国人都靠成炎黄子孙了。难道炎黄同时的普天下人都没有后代吗?
社会动荡,朝代更替,带给百姓的是无穷的灾难。不过事物都有两重性,动荡也有好处,这唯一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国人的凝聚力。您想,都成了炎黄的子孙,不就是一家人了么?还有什么好斗的。所以中国人对于闹分裂的、当汉奸的最反感。
同理,汪姓人基本上都成了汪华的后代(改姓的除外),现今发现非汪华后代的平阳汪氏,只有两支,一支是汪华弟汪世英的后代,一支是汪华堂弟开国公汪铁佛的后代。
我这样说并没有揶揄汪姓人的意思,因为我也是汪姓后代。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姑且叫“祖先认同现象”吧,就像西方都是上帝的后代一样。炎黄就是中国人的上帝。
兴吾本家分析有道理。特别是江北的中原地区战乱更厉害,客家人大多都是从这里去的。客家人中的汪姓,可能来自江南、江北的都有。 " 找与祖上名字相近的靠" 这种概率很大哦 <P>引用第7楼江右书生于2006-04-23 12:54发表的“”: \" 找与祖上名字相近的靠\" 这种概率很大哦</P>
<P>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客观地去审视我们的家谱,是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不过为家族讳,谁都不愿去正视这个问题,既然是祖上认的祖,我们也就默认了吧,权且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祖先认同现象”去对待。 </P> 是啊为家族讳 谁都不愿去正视这个问题赞同此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