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06-7-8 00:34:37
答兴吾:
汪家畈(也叫汪口村)是杜村乡的,林家井是庙前镇的,长垅汪家(非长珑湾)也
是杜村乡的。三处都属青阳县,离我这都只有10--15公里。九华山过去属青阳县,
现在直属池州市,长垅离九华山最近,就在西边山脚下。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06-7-8 00:46:07
请龙眠久子本家,有空上帖多加交流!
wangtao
发表于 2006-7-16 21:12:08
我的家谱62世以前都一样。63世开始分的。
汪兴吾
发表于 2006-7-16 22:47:44
能将62世及以后数代发上来看看吗?
wangjinlai
发表于 2008-2-19 12:12:15
引用第23楼九华星云于2006-06-14 14:12发表的:
非常感谢汪兴吾和龙眠久子本家,两位提供的正是我求证很久的重要资料!
如果俩本家都属童一公后代,那与我族就很相近了,因为我长垅汪氏是童六公之后。
我也认为兴吾的谱稿其中一段是错误,与其他各版相错,龙眠久子的那段谱稿正确。
.......
这段与古埂坝谱基本近似,只是在67世有点区别,没有了淳五。
而且长富公既然查到族谱,那么说明祖上必然是对了谱的。
另外县志比家谱应该可靠一些。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08-2-21 23:26:34
引用第34楼menp9999于2008-02-19 12:12发表的:
这段与古埂坝谱基本近似,只是在67世有点区别,没有了淳五。
而且长富公既然查到族谱,那么说明祖上必然是对了谱的。
另外县志比家谱应该可靠一些。
menp9999 本家:你好,古埂坝谱你有吗?能否从58世至72世的帖上来比较一下?
wangjinlai
发表于 2008-2-24 15:10:45
引用第6楼汪兴吾于2006-04-15 20:21发表的:
这是考证许多谱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你看到的谱甚至不止你看到的谱出现了错误。比如有些谱载:云龙生子绒、或,或生敦诗、琰、璋。有些谱就提出了质疑:人名有叫或的吗?至于你所说敦诗是琰的“四哥”这类的谱我到目前还未见过。后来,我发现诸多家谱的记载是云龙生敦礼、敦旦、敦诗,个别谱将敦旦写成敦主;敦诗生璨、琰、璋;琰生程处、十二。这从敦诗的弟兄所生之子也可得到印证:敦礼生隆、旌、璞,少数谱将旌写成旗;敦旦生璇、旆、玠。敦诗弟兄三人的子女取名皆为单字,大都为“王”字旁。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错误,我想还是有历史原因的。元末明初,潘阳湖一带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谱牒能保存完好者鲜,迁到新居地后,大多于8-10代才修谱,这时是清初,康雍乾盛世,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提倡民间修谱。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修谱蔚然成风。有谱者起手不难,无谱者另起炉灶。后来还要追本穷源。无谱怎么办?找上代所传的近房抄谱,近房也无谱,再找远房抄,实在找不到,便把别人的谱拿来对照,有与始迁祖名字相近者便挂靠之。这样一来,凡汪姓都成了汪华的后代,汪华弟兄、汪华以前的分支好象一夜之间都绝了后。汪姓是这样,全国各姓都是这样,都成了某一名人的后代,最终都成了“炎”、“黄”子孙。与炎黄同时的许多人呢?他们都没有后代吗?扯远了。再说到抄谱,既然是抄,就不免出现错误,我们只能多参考各家家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合理之说。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汪氏家谱修得更完美、真实。
------------------------------------------------
汪氏元末明初应该有一支从休宁出祁门,一分东至渡江而宿松
一支出石台,延秋浦河下而青阳、桐城东、南乡的,从历史看,他们应该未历包括波阳战乱在内的朱陈长江(其实主要是皖江)拉锯战的,而且不是强制迁移,所以出波阳支元末明初谱都乱而不清。
TO:九华公,本网就有古梗坝谱。而且从我的考证来看,我们这两支应该是出休宁西门至石台延秋埔河下青阳/桐城段长江两岸。
汪世泽
发表于 2008-4-16 13:55:47
待我明年回家好好看看家谱,只怪我以前没有仔细听爷爷讲谱!早点发现汪氏宗亲网的网,或许他能帮上忙。
汪世泽
发表于 2008-4-18 08:28:53
请问你这是参考哪一年修的谱,我的始祖是大三公70世呀。
汪兴吾
发表于 2008-4-18 14:15:18
这是多家谱综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