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典故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记得我父亲也是用这句话影响着我们几姊妹的,回老家看到邻家的凄凉,非常感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清朝雍正皇帝用了一位漢人作宰相,名叫張廷玉,他是安徽桐城人˙有一天張廷玉在京城接到家鄉僕人的來信,信上說:『 鄰居正在蓋房子,建圍牆時侵占了我們家二尺地,請主人做主˙』 張廷玉立刻回了一信,內容是:『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仿?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僕人接到回信,馬上拿著去見鄉人,『我們家老爺說若二尺地不夠,願再多讓一尺˙』鄰人一聽,即說:『你家老爺說能讓三尺,難道我不能退三尺嗎?』於是,各退三尺,就成了安微桐城有名的『六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记得我父亲也是用这句话影响着我们几姊妹的,回老家看到邻家的凄凉,非常感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还有一说:
六尺巷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是一条全长约10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庆,安徽省乃至全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宰相张英的四句打油诗也是妇孺皆知。
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今安徽桐城人。清廷入关后,沿袭明朝官制,废除宰相之职,分设六部——刑、工、户、兵、礼、吏部,以加强皇权。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史料简约,故事简单,但岁月的流逝与人间的沧桑,六尺巷的故事仿佛是历久弥新,成为皖江文化积淀中最醇厚的部分。早在1956年11月,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微妙的中苏关系,在接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讲了这个故事,并吟咏了这首打油诗。
注:张英、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父子双宰相。 我父母58年从安徽桐城逃荒到江西彭泽。母亲姓张,说是张宰相的后人。母亲不识字,但她老人家在世时总是用这首打油诗教导我们。其实这也是张氏世世代代传诵的教育文化。 感动中…… 出自桐城张宰相。
我父母58年从安徽桐城逃荒到江西彭泽。母亲姓张,说是张宰相的后人。母亲不识字,但她老人家在世时总是用这首打油诗教导我们。其实这也是张氏世世代代传诵的教育文化。
家国宗亲好,历史上张家与汪家有过多次联姻.康熙已已年,张英为宗谱一修时作过序,乾隆十七(壬申)年,张廷玉为宗谱重修作序.父子俩都自称"年家眷张英","年家眷张廷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