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6 2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哲 文
汪毓新,七十四岁,一生和音乐结缘,在音乐中找到了爱情和快乐。八年前,他担任了社区合唱团指挥,音乐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聚集在他身边。
给电话号码也谱个小曲
曹家渡街道叶庆小区的一套公寓内,常常传出叮叮咚咚的钢琴声。男主人汪毓新是新中国指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师从马革顺教授。1956年,从小喜爱音乐的汪毓新,被上海音乐学院招收为指挥系学生。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一共招收了4名学生,其中2名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另外2名从全国招收,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上海有名的指挥家萧白。”
但因家庭出身不好,汪毓新在那个非常年代吃透苦头。“我是老‘运动员’,每来一次运动,总会给我找顶‘帽子’戴戴。”汪老先生自嘲。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莫名其妙地坐了43个月的牢。但音乐给了他乐观的性格。在牢中,有一次他得到一本毛泽东诗词选,他给每一首诗词都谱了曲。有时想到一个电话号码,来了兴致就给电话号码也谱个小曲。
音乐帮他两次找到爱情
上世纪50年代初,汪毓新在学生联合文工团担任指挥,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程义达,“她是志艺文工团的独舞演员,朝鲜舞跳得非常好。”音乐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由于生活艰辛,第一任妻子积劳成疾,在1985年去世了。
1991年,汪毓新退休。他在家教小孩钢琴。有一次朋友介绍了一个小姑娘到他家学钢琴。小姑娘名叫曹晨一,聪明伶俐。而陪她来学琴的母亲陈梨娟也喜欢弹琴唱歌。时间长了,钢琴老师和琴童的母亲相爱了,并在1993年结婚。
一家人都与音乐有缘分
汪毓新的3个儿子都和音乐有些缘分。大儿子汪大卫子承父业,现在美国洛杉矶教授钢琴并被聘为旧金山一个乐团的特约作曲。三儿子汪秉武也去了美国,现在只有二儿子汪学武一家在上海。二儿子和三儿子虽然工作和音乐不沾边,但都很喜欢音乐。汪学武说,以前在家里,三兄弟中有人谱了曲子,就拿出来一起讨论。
小女儿曹晨一今年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毕业后,去了美国加州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老伴陈梨娟在街道社区学校教老年人弹钢琴,还加入了曹家渡秋韵合唱团。
音乐感染了身边的老人
1999年,居委干部找到汪毓新,希望他发挥余热,把小区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群众歌咏活动。从十多个人、一架破风琴起步,这支小小的合唱队伍越唱人数越多,越唱名气越响。2005年,合唱团有了个好听的名字——秋韵合唱团。现在合唱团有80多名成员。
“刚开始有人连谱都不认识,不会科学发声。我把合唱团每周一次活动增加到两次,除了合唱排练外,还安排了音乐知识讲座和合唱素质训练,现在我们能唱8声部的大合唱了。”汪毓新说,“合唱团从来不借外援,但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年年得奖。和这些可爱的老人在一起,累虽累,但很快乐,很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