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即“初五”。“午”又与“五”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加上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对于端午节,一般传统说法源自于对屈原的纪念活动,然而因为许多端午习俗的历史比屈原的传说要久远,因而有学者推测,端午节另有起源。比如有学者认为,这一节日来自对恶日的禁忌。
农历五月,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民间有“恶月”之称。对此,《大戴礼》云:“(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沐浴是为了清洁,驱除毒气。在这期间,人们的作息也都以安心静养为原则,如《礼记》云:“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其他的禁忌也很多,如“五月到官,至兔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不举五月子”,不能“曝床荐席”等。而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因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甚至要丢弃他以避不详。对于五月初五恶日的忌讳,可谓颇有渊源。另一种说法认为端午和龙有关,由闻一多先生提出。他的论据中有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縛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些资料加之其他发现,闻先生认为,端午节是举行图腾祭的龙的节日。
虽然众说纷纭,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仍是纪念屈原说。这些传说和零星的历史记录相融合,让端午成为了中华民族尽人皆知的重要节日。 |
|